今天是:

視察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視察報告

關于對紅石峽鎮北臺景區發展情況的視察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3176次     時間:2016年12月22日

關于對紅石峽鎮北臺景區發展情況的視察報告

為了了解紅石峽、鎮北臺景區發展情況,整合旅游文化資源,打造有影響力的景區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7月底,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由賈正蘭副主席帶隊,對紅石峽、鎮北臺景區、紅石峽生態公園及水庫進行了視察,并與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紅石峽、鎮北臺、紅石峽生態公園景區情況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處。紅石峽摩崖石刻分布在紅石峽東西對峙的懸崖石壁上。兩壁現存石窟40余處,摩崖題刻170余塊。題刻為明代至民國年間遺跡。字大者達丈余,小者徑不及寸,諸家書法并存,真、草、隸、篆俱全,有蒙文題刻,被譽為“塞上碑林”。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游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西北自駕游基地。

鎮北臺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位于款貢城西南角制高點,呈正方梯形,分四層疊起,總高30余米,占地5056平方米。是萬里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筑,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和“天下第一臺”之稱,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及景區。景區被陜西省文明委、陜西省建設廳、陜西省旅游局、陜西省文物局命名為“省級文明景區”。附近還有款貢城、易馬城、長城等豐富的文物資源。

紅石峽生態公園位于榆林城北二公里處,占地面積約為300畝,是由個人老板經營的民俗旅游觀光度假村。紅石峽生態公園由內外景觀兩部分主體構成,園內又分布八大景點。園中的陜北民俗文化村內有剪紙館、文化長廊、百石林、青花譜藝術研究院及陜北第一石雕——老漢吹嗩吶。園內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結合較好,可以滿足游客夏天賞景吃農家樂,冬天滑雪戶外運動等多方面要求。

2、景區保護與發展情況

在提升紅石峽、鎮北臺保護與利用方面,市政府于2007年發布了《關于確定紅石峽—鎮北臺旅游開發項目建設控制地帶的通告》,明確了8.4平方公里的土地為紅石峽、鎮北臺建設規劃范圍,紅石峽、鎮北臺景區規劃范圍四周外放10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在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03年至15年期間,先后投資4917萬元實施了紅石峽危巖保護加固、題刻化學保護加固、塌方搶修、保護檐、翠然閣修復工程、景區人行懸索橋工程的實施修建,以及明長城款貢城保護加固、明長城鎮北臺兩側長城保護加固、明長城鎮北臺周邊墩臺保護加固等一大批文物保護工程和環境整治工程,自身的文物保護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更多歷史遺跡得以再現,文化內涵得到豐富,環境設施得到美化提升。

3、旅游項目開發情況

紅石峽2015年接待游客約15.6萬人次,旅游收入約370萬元。按照創建工作及國家3A級景區要求,投資60多萬元新修了停車場、游客休息處、游客服務中心、醫務室、治安室。新增簡介牌、導覽圖、全景圖三塊,更換舊標識牌20余塊,購置觸摸屏查詢系統,更新監控系統,新建兩所3星級廁所。

鎮北臺2015年接待游客約12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萬元。編制《鎮北臺長城景區視覺識別系統方案》,實施了景區3星級公廁建設項目,停車場遷建、擴建項目,游客步道改造項目,景區亮化項目,公共廣播、音響系統項目,景區綠化項目,景區電子售票、檢票系統等。

紅石峽生態公園2015年接待游客約5萬人次,旅游收入約90萬元。近年來,生態公園靈活機制,廣開視角,根據地理優勢及天氣情況,因地制宜,投資引建了婚紗攝影基地、農家樂自助燒烤基地、素質拓展基地、戶外野營基地及冬日滑雪場。成為榆林市民及游客在榆休閑度假的好去處,也為生態公園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源多方分割,重復建設嚴重

紅石峽、鎮北臺和紅石峽生態公園同為3A級景區,在榆林103A景區中占有三席。8.4平方公里的同一區域,三景區分割而立,分別有自己的文保和旅游規劃,有迎賓服務區、游客停車場等配套設施。盡管經過長時間的苦心經營,但因為投資主體單一、小打小鬧重復建設、自成體系分散經營,規模小,檔次低,游客逗留時間短,景區目前仍然處于靠門票收入勉強生存的尷尬階段,多年來變化不大,沒有實質性突破。

2、體制機制不順,問題積重難返

紅石峽、鎮北臺為重要的歷史遺存,在管理權限上分屬市文廣局下屬的兩個科級文管所。文管所囿于自身職能的局限,很難在旅游產業開發中發力。而旅游行政部門受制于權屬壁壘,在紅石峽、鎮北臺的旅游開發上顯失話語權。民營性質的紅石峽生態公園更是處于夾縫之中求生存的殘喘狀態。規劃不統一、文旅不融合、資源不整合、產業發展難在這一區域的表現最為明顯。體制機制問題成為制約紅石峽、鎮北臺片區發展的根本性因素。

3、投入嚴重不足,工程久拖不決

紅石峽砌護題刻工程經市委、市政府同意,于2003年啟動規劃編制工作,2005年省文物局正式批復同意實施。2008年,第一期工程完成,第二期工程因后續資金未列入預算,一停8年,直至今天。由于長期停工,工程現場石材風化、開裂,機械設備陳舊老化,圍合現場的廣告標牌嚴重破損。久拖不決的“半拉子”工程亟待彌補完善。

4、土地權屬分割,制約景區發展

紅石峽、鎮北臺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由市直單位負責,產業開發必需的土地為榆陽區榆陽鎮村集體所屬,易馬城則屬于軍產用地,紅石峽生態公園屬于村集體的土地長期租用給民營企業,權屬關系復雜,景區征地用地非常困難。2007年市政府《關于確定紅石峽—鎮北臺旅游開發項目建設控制地帶的通告》發布后,控制區不少村民孩子結婚成家需要新建住房,至今9年土地難以審批,群眾意見很大,不得已的亂修亂建時有發生。

三、幾點建議

1、整合資源,建設龍頭景區

人的本能有求異性,旅游就產生于這樣的本能。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有無吸引力,首先要看它有什么能叫得起、打的響的產品、龍頭景區,就像黃山之于安徽,金字塔之于埃及。榆林很遺憾,這么多年沒有建成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景區,這是我們必須彌補的短板。紅石峽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石刻書法寶庫,鎮北臺與山海關、嘉峪關并稱為萬里長城線上的“三大奇觀”,榆林古城又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九邊重鎮”,紅石峽、鎮北臺區域占據城郊優勢,歷史厚重,榆溪河畔良田肥沃,樹木蔥蘢,珍貴的文物古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依托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陜晉寧蒙甘區域中心城市,零散分布的景點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開發條件,可以承載龍頭景區的使命。建議以文化旅游綜合開發的系統思維,統籌規劃,整合資源,走差異路,打特色牌,根據資源特點設計景點、線路,安排旅游內容,體現比較優勢,彰顯邊城特色,以市場為導向出奇制勝,建設一個以文物保護為核心,以旅游休閑為引擎,以旅游地產為延伸,以關照三農、統籌城鄉為基礎,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景區,打造榆林區域中心城市靚麗的旅游名片,在我市旅游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

2、創新機制,激發市場活力

體制順,機制活,滿盤皆活。針對目前部門各自為政、景區分散經營的狀況,建議建立文化旅游產業園,設立園區管委會,將現有的紅石峽、鎮北臺文管所整合為一個副縣級建制的事業單位,下設一所(即文物保護管理所,事業編制,負責紅石峽、鎮北臺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一公司(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企業運作,負責該片區的旅游開發工作)。要進一步重視市場的力量,創新商業模式,充分考慮村民和民營企業利益,以股權投資或其它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將紅石峽生態公園一統其中。要搞好項目策劃包裝,吸引各種市場主體參與開發,促成項目落地,改變單一的投資結構,突破制約求發展。

3 、整治環境,完善“半拉子”工程

針對目前紅石峽、鎮北臺景區周邊不同程度存在的道路交通不便利、標識不清楚、環境狀況差等問題,交通運管、綜合執法等相關部門要綜合施策,加強景區周邊的綠化美化和環境綜合治理。特別要對通往景區的各條主要干道進行改造(主要是舊榆神路,其主要功能是運煤專線),對景區周邊亂修亂建行為進行專項治理。在兩景區之間開放小型公交車或電瓶車,或建立人行步道,增加路標和導向圖。合理規劃設計,建立大型公共停車場與游客休閑服務區,提升游客游覽的安全感和舒適度。

建議高度重視紅石峽砌護題刻工程后續建設,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解決遺留問題,讓人人關注的“半拉子”工程盡早完工。

4、立體營銷,擴大景區影響

這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我們常常自以為是,其實榆林有多好,別人不知道。忽視宣傳推廣,忙碌的世界很難記得誰的存在。有的地方資源貧瘠,為了招攬游客不惜造謠、造勢、造景。榆林底氣十足,有故事可講,一定要記得并善于自我推銷。要總結榆陽杏樹紅葉和杏花節、沙地避暑旅游周等活動好經驗、好做法,以農民脫貧解困、增收致富為目標,針對性的增加賞花采果、消夏品年等節慶活動,增加和游客的互動,豐富旅游體驗,提升景區影響力。要利用互聯網+模式,加快景區智慧旅游建設,構建以榆林城區為核心,紅石峽鎮北臺片區、沙地森林公園等為主體的文化旅游集散中心,以利益鏈接 “吃、住、行、游、購、娛”各要素,發揮旅游三產引擎作用。

           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

           201612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13398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