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視察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視察報告

農民增收難的原因分析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465次     時間:2005年12月13日

  國家在1993年就提出了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多年來盡管從中央到基層,都把解決農民
增收的問題放在農村工作的首要位置,各級政府提出種種增收措施,廣大農民也在實踐中進行了多方探索,但除了少數地區取得比較明顯的成效外,大部分地區始終未能找出好的解決辦法。 我們不得不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透過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來探討“三農”問題的癥結。

  一、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重視不夠

  在政策層面上,長期將農業放在從屬、附屬的地位。在優先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下,農業要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原料、資金、勞動力和市場,并通過價格機制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的原始積累及源源不斷的追加投資。農業作為一個經濟部門似乎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長期以來二元結構的戶藉管理制度,又以“農業與非農業”戶口的劃分,把農民捆綁在土地上,嚴格限制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流動。在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上形成了明顯的城市偏向。
  農業是弱質產業,卻要為工業提供積累;農業沒有優勢,政府又無力幫助;農民尋找出路,制度又有些限制;農業本不賺錢,還得上繳稅費;農民生老病死,社保基本沒有。

  二、調整農業結構總是效益不佳,農民往往是增產不增收

  搞農業結構調整,生產新的產品往往很快就過剩。這種現象歸根到底在于農產品的“先天過剩”。我市城市化率為24%,也就是說76%的人所生產的農產品,除了自身消費外,只有24%的人來消費,可以說是“生之者眾,而食之者寡”。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使不少農產品價格低迷,商品率大幅下降(在靖邊席麻灣調查時,全鄉約有300萬斤馬鈴薯賣不出去,前年是每斤三、四角,今年一角四、五分也沒有人要)。要改變這種狀況,一要大力提升農產品的加工轉化能力,二要使農產品大量外銷或出口,三要農業人口大量城市化,然而這三個問題都是近期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

  三、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是“千呼萬喚不出來”

  我們多年來一直堅持發展主導產業,但時至今日,我市有穩定商品率的主導產業仍然寥寥無幾,全市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龍頭。靖邊縣“新田源集團公司淀粉加工廠”,一因缺乏資金,二因自身效益不佳。不敢以市場價或略高于市場價收購馬鈴薯,眼巴巴地望著農民積壓如山的馬鈴薯而因沒有原料無法正常生產。我市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大市場與小生產之間關聯度極低,農業距離產業化經營還相去甚遠。農業的產業化對于我們來說現在還僅僅處于蹣跚起步階段。

  四、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

  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農業的根本出路在農外。這已為國內外工業化發展的實踐所證明。據農業部門的調查統計,目前我市農村剩余勞動力達65萬人,占總勞動力的45.3%。預計今后每年還將以3萬人的速度增加。2003年,我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約30萬人,其中大多是自發、盲目、無序的轉移,通過政府部門有組織轉移的不足10%。我市鄉鎮企業還不夠發達,吸納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極其有限,向市外、省外轉移,卻又受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制約,近期內很難接納全國近2億左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要想在短時期內解決問題,只能是欲速而不達。

  五、眾多農民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據調查統計資料,我市農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31萬人,占21.6%;小學文化程度54.6萬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萬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勞動力更少。在農民素質還未達到現代農業要求的情況下,產業結構的調整很難達到政府的預期水平。一方面,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場所需要的優特農產品又很難生產出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低水平上重復,調來調去不能升級。用現代農業的生產知識、經營知識、科技知識教育農民、提升農民是當務之急。然而,要培訓眾多的農民,是一項艱難的、長期的任務。

  六、農業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長期以來,對農業的投入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極不適應。造成這種失衡狀態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1、國家工業化積累主要來源于工農產品剪刀差。1988年——1998年,農業平均畝收入只增長19.7%,而畝生產費用卻上漲了200%,至今工農剪刀差每年仍高達1000多億元。
  2、向農村收的多、支的少的財政稅收收支差越來越大。2002年以前,全市農村征收的兩稅均高于財政支農資金,少數縣區財政支農資金不足總收入的3%,困難縣區則幾乎拿不出資金扶持農業。從全國來看,2000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在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僅占財政總支出的4.7%,用于農村的公共財政支出則主要靠農民自籌解決。 
  3、農村存得多、貸得少的金融資金存貸差越來越突出。金融機構為回避風險,重吸儲、輕放貸,只要有足夠的存款上解到上級金融機構,就可過贏利的安穩日子。近年,我國農業貸款約占總貸款余額的5%,鄉鎮企業貸款約占6%。
  4、國家向農民征用土地補償少、出讓土地價格高的土地征用出讓價格差損害了農民利益。
  5、片面追求財政收入,重經濟增長,輕就業擴大;重稅收增長,輕百姓收入;重工業投資、輕農業投資。使農民收入增幅遠低于財政收入增幅,大體在1/5以下。

  七、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越來越嚴重

  由于各種原因,我市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極不平衡。據統計數字,從經濟總量看,2003年北六縣的GDP為122.11億元,是南六縣GDP19.54億元的6.25倍;從地方財政收入看,2003年北六縣地方財政收入84059萬元,是南六縣地方財政收入6868萬元的12.2倍,其中神木縣2003年為34210萬元,是米脂縣909萬元的37.6倍;從農民人均純收入看,北六縣平均1621元,是南六縣平均970元的1.7倍。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嚴重制約著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農民增收難,既有農業內部的原因,也有農業外部的原因,但其根本成因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反映,也是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體現。因而解決好農民增收的問題也將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我們既要從長計議,為農業發展打好基礎,又要從當前實際出發,尋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舉措

  一、切實把農民增收工作放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應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一號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思想認識,切實扭轉重工業、輕農業,重財政收入、輕農民增收的傾向,像重視工業一樣重視農業,像抓工業一樣抓農業,像加快工業建設一樣推動農民增收。
  二、把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戰略
  結構調整是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途徑。結構調整不是簡單地種多種少的問題,而是要全面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不僅要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且要提高農業競爭力,為農業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在調優結構、調優布局、調優品種的同時,要特別注意農產品的出路。結構調整離不開政策扶持,必須有一系列
  與之相應的配套措施。要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農民實實在在的支持。結構調整離不開農民的積極性,要尊重規律,尊重科學,一切從實際出發,從農民增收的需要出發,保護好農民利益。要加強農業科技和實用技術推廣,并有組織地帶領農民進入大市場,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確保增產增效,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基礎設施滯后,生態環境脆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是我市農民收入低而不穩的直接原因之一。建議政府抓住國家增加農業農村投入的機遇,將各種涉農資金、扶貧資金進行有效整合,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統籌安排,捆綁使用”的原則,集中用于農業骨干工程和重點項目,盡最大可能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強以發展基本農田、建設生態農業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我市農業生產條件。當前,應盡快維修和恢復全市現有的28條國營灌渠,使之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要從改革國營灌渠管理體制上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同時,要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要盡快恢復四級農技推廣網絡,對農技干部的工資要全額預算,所需科研經費足額到位。要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以雙溝覆膜、集雨節灌為主的旱作農業新技術。市農科所幾年來,在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小雜糧綜合開發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基地建設項目,已納入《榆林市馬鈴薯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但所預算的經費一直未能及時足額到位,已影響到繁育工作的進展。建議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拓基地、建市場、育龍頭
  目前,我市農產品基本上還是直接進入市場,檔次低、市場小、銷售難、效益差,已成為農民增收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梢哉f沒有龍頭企業,就很難有效組織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所以,在扶持龍頭企業方面,政府應當有超常規的大舉措,要像抓能源工業項目一樣抓龍頭企業發展。建議市委、市政府,借鑒神木經驗,組建“榆林市國有資產運營公司”,把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轉入經營性資產,應用市場化運作手段,以擔保、參股等多種方式,為市域民營企業、外來投資商、大項目啟動、基礎設施建設等注入資金,以解決民營企業貸款及貸款擔保難、大項目的資本金籌措難的問題。在啟動大型龍頭企業項目上,應以政府投資為主體,在項目建成、并達產盈利后,再進行股份制改造,國有資本逐漸退出。以求在龍頭企業建設上尋求突破。當前,在缺乏加工型龍頭帶動的情況下,應以發展服務型龍頭企業為突破口,幫助農民組織和完善各種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領農民進入市場。
  五、減免農民稅賦與增加農業投入并重
 減輕農民稅費負擔是增加農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如果不大幅度提高農民的個人收入,即使農民的稅費負擔為零,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梢姡r民增收從根本上說,不只是一個減負問題,更是一個發展農業生產力的大問題。我市今年起免征農業稅和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無疑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大好事,但在減負的同時,一定要千方百計增加對農業的投入,逐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建立規范的公共財政體制。建議市委、市政府將每年新增財力按一定比例用于農業投資。并將各項支農資金統一實行預算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
  六、推進勞務輸出產業化,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勞務輸出是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加農民收入最快速有效的措施。2003年全市農民收入增長8.3個百分點,其中6.9個百分點來自工資性收入。因此,建議市委、市政府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制定全市勞務輸出產業發展的的具體規劃,并在產業規模、領導機構、人員配置、中介組織、素質培訓、資金安排、制度政策等方面做進一步的明確和落實。
  2、切實落實好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我市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意見》,變農村勞動力資源為人力資本。
  3、完善和規范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管理。加大《勞動法》的實施力度和執法力度,切實保護進城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取消城市戶口限制,以證件管理方式替代目前的戶籍管理制度,使流動人口管理規范化;采取強有力措施,使農民工能夠憑暫住證送子女就近入學、入托,并徹底取消借讀費等針對農民工的收費;加強就業服務的信息搜集、處理與管理工作。建立與全國各有關信息網絡聯網的市縣用工信息網絡。
  4、要研究解決農村人口大量外出后出現的新問題。我們在子洲縣調查時了解到,一些村外出人口已達總人口的50%—80%左右,留下來的又以老弱病殘居多,隨之出現了土地撂荒等問題。應試行土地資本化方法,推行土地規模化經營。
  七、轉變作風,狠抓落實
  市委、市政府《關于做好2004年農業農村工作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意見》,從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富余勞動力轉移等八個方面,提出了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具體辦法和措施,對解決我市的“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關鍵是要切實轉變干部作風,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叭绻荒苈鋵崳俸玫臎Q議政策,也是一紙空文”(江澤民)。
  盡管我們在抓落實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一些地方落實不力或不抓落實的問題仍然存在:一是只講形式,不顧實效。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二是責任不清,獎罰不明。布置工作措施不明,檢查工作走馬觀花,干好干壞一個樣。三是抓而不實,抓而不力。擺不脫文山會海,熱衷于“政績工程”。有些示范村、示范點是能看不能學。四是思路不多,措施不力,不注意學習鉆研,抓不住主要矛盾,常常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既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方面的問題。因此,一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把是否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衡量政績的標準之一,解決好干部追求“任期內的政績最大化”與農民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矛盾。二是要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兩級組織在農民增收上應有的重要作用。三是要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重用一個優秀的干部,可以調動廣大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而提拔一個不合格的干部則可能挫傷一大批干部的工作熱情。總之,只要我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畏困難、堅持不懈地抓下去,就一定能夠對農民增收起到積極的作用。

財經和農村工作委員會
二00四年五月〖HT〗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181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