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技引領 促進創新轉型
市政協教科委
■編者按: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為了深入了解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總體形勢和面臨的問題,2014年9月中旬,市政協副主席李瑞帶隊赴榆陽、靖邊、神木三個縣(區)的17家中省駐榆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地方民營科技企業和科技示范園區、科技特派員創業示范點進行調研。
現狀:問題與成績并存
■我市科技創新處在工作起步和體系不斷完善階段,科技創新工作還存在著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我市積極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努力探索具有榆林特色的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和跨越發展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成效較為明顯。市縣兩級政府圍繞主導產業,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先后建成18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個重點實驗室、10個產業創新技術聯盟和一大批科技示范基地和園區;科技創新投入加大,2013年設立科技與金融結合專項資金500萬元,為企業融資2200萬元,安排市級各類科技項目資金總額達5400萬元,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骨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初步形成,全市80%以上的大中型骨干企業建成了技術研發機構,華電、中煤、陜西未來、延長石油、神木三江煤化工等企業在能源轉化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對陜西乃至全國煤油氣資源深度轉化和高效利用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市場導向推動高新產業效果良好,成功組建了煤化工等10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金屬鎂、小雜糧、紅棗、電石4個產業技術聯盟正在創建省級技術創新聯盟,并由此帶動了基層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同時,技術市場和成果專利工作穩步推進,僅2013年全市完成技術合同成交總額近6.3億元,有7個縣首次實現了技術合同零的突破,全市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和省市兩級科技成果獲獎量都大幅攀升。產學研結合科技創新成效突出,與北京、上海、西安等20多所高;蚩蒲性核炗喠藨鹇院献骱晚椖亢献鲄f議,合作實施科技項目50多項,引進技術人才50多人,聯合西安交大等13所高校和102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榆林市產學研合作聯盟”,從能源化工等10多個領域遴選出500多名專家組成我市科技專家資源庫。
不過,我市科技創新還處在工作起步和體系不斷完善階段,科技創新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部門領導、企業管理人員對科技創新工作系統工程缺少足夠的認識。存在重項目輕政策環境現象,未能認識到科技創新政策對于營造創新環境、引導科技創新的重要功能;片面強調科技創新企業主體地位,未能認識到政府在增加資金投入、培養創新人才、優化創新環境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一些部門存在計劃經濟慣性思維,片面強調財政投入,而利用機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的措施和手段不夠有力。
科技人才隊伍不強。全市人才總量44.88萬;其中專業技術人才6.5萬,占人才總量14.5%;行政事業單位科技專業人員1.9萬,占比4.2%。目前,在我市各類企業中,能力強的科技人才普遍匱乏,尤其是缺少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嚴重短缺,導致創新能力不強;科技人員普遍存在知識面窄、知識老化現象,不僅難以承擔企業的高、精、尖技術攻關任務和重大創新項目,而且更不具備核心技術的研究能力;多數市級和縣級企業不能承擔較大的科技創新攻關項目。
科技經費投入偏少。一方面,各級財政投入少。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意見》(科技二十條)提出到“十二五”末,市縣兩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要分別達到當年財政預算支出的1.5%和1%。而我市2013年市級科技研發投入僅占財政支出的0.57%,2014年市本級財政科技專項投入為3200萬元,僅占市本級財政支出的0.3%,遠未達到1.5%的目標。由于科技投入不足,難以支撐重大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與推廣,成果和專利工作處于被動狀態,專利發明占比較少,科技成果轉化率普遍較低。近五年,全市申請專利2471件,授權662件,登記科技成果162件,獲省科學技術獎19項,獲市科學技術獎160項,技術市場成交額20.26億元。相比發達地區蘇州、寧波等城市,我市各項指標均低于近20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企業自主投入明顯偏低,多數企業研發投入低于銷售收入的1%(科技二十條規定,企業研發投入要占到銷售收入的1%,高新技術產業占5%),不少中小企業甚至零投入。
科技服務體系不完善。一方面,受人員、經費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我市的科技服務領域還不能延伸到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領域。有的科技園區建設也相對滯后,企業缺少科技成果孵化場所,科技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一些鼓勵發展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實,比如在發展狀大民營科技企業的政策方面,科技二十條要求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和能源化工等領域的科技創業,放寬民營科技企業登記、審批、稅收等方面的限制,鼓勵市內外各類法人和人員在榆創辦民營科技企業。我市在這些方面還未起步,致使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水平還普遍落后。另一方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不順,政府所屬很多部門在科技資源、科技投入上都有一定配置權,但由于條塊分割、各自為陣,存在著分散、重復、封閉、低效現象,這些與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趨勢很不適應。
問策:加大支持力度
■充分認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對加快我市科技創新步伐,實現科教引領、創新轉型意義重大
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政策支持。理順各部門之間關系,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溝通機制,對現有的需要政府認定、審核才能享受的科技創新政策和措施進行全面梳理,建立便捷、高效、規范的運行機制,使更多的符合政策條件的企業能夠享受到科技創新激勵政策。完善科技創新目標考核制度,借鑒寧波等先進地市做法,將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創新投入、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成效、消化吸收再創新情況,納入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范圍,細化考核內容,激勵企業形成內在的創新動力,發揮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示范作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支持企業積極申請專利,在專利技術的申請、授權、維護等各個階段給予補貼,對重點專利技術的產業化實行專項扶持;同時,設立專利技術轉化和產業化資金,支持重大專利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項目。完善立項、監督、執行、驗收和評價相分離的科技管理體系建設,使政策與體制創新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持續動力。
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意見》精神,建立健全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全市本級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和科學技術支出占當年財政預算的比重逐年遞增。落實財政科技金融專項資金支持政策,培育和發展創業投資,建立創業投資風險補償機制,對投資于初創期科技企業的投資損失,給予一定的補償,以此吸引國內外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在我市聚集。市、縣(區)兩級政府要將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有關科技平臺、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和維護。改革以項目直接撥款為主的科技經費支持方式,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使財政資金更多地用于激勵研發人員,減少對企業點對點的資金支持,對創新產品和技術實行財政資金后補貼,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綜合運用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融資擔保、政府增信、獎勵補助等多種手段,提高市縣(區)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杠桿作用。
進一步發揮金融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促進科技與金融的多種形式結合,推動知識產權和股權抵押貸款。運用各類金融工具,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信貸支持,中小企業助保貸信貸資金要優先支持科技創新企業。保持金融機構的科技貸款年均增長率高于其他各類性貸款,力爭使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惠及科技型企業。進一步完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積極支持和培育風險投資機構的設立與運行,并形成科技風險投資和退出機制,建立多渠道、社會化的投融資體系。
進一步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技人才引進機制,完善人才政策,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圍繞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為引進各類高層次科技人才提供支持,以高新項目匯聚高端人才,使科技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人才轉,以人才催生項目,以項目集聚人才,努力形成人才、項目、產業的良性互動和滾動發展。充分落實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政策,鼓勵高等(職業)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創新人才雙向交流,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與企業或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實行利益同享、風險共擔,逐步形成新的科技創業長效機制。對高新技術企業引進戰略性高層次人才,實行政府薪酬補貼的辦法,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向我市聚集。加大人才培訓力度,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對我市科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科技型企業負責人和科技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加快培養高水平研發人才、高技能生產人才、高層次管理人才,不斷提高企業人員素質和企業創新能力;
進一步加快產學研結合的步伐。要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創新合作聯盟等形式的協同創新機構和能力建設,在資源整合與利用的基礎上,促成校(院所)企共建基地。瞄準重點產業,集中優勢資源,繼續引導建設一批校(院所)企雙方形成開發、生產、銷售緊密結合的產學研戰略合作聯盟,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支持包括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內的我市有條件的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搭建區域大型科學儀器設施設備協作平臺,針對產業發展重大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進一步鼓勵我市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項目,獎勵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一步搭建區域產學研科技成果和交流合作平臺,積極探索構建全市科技創新協作聯動機制,建立產學研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機制,在創新資源、創新人才上精心打造,力爭使我市成為全省第二大科技創新合作交流中心。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