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提升榆林文化軟實力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里多次提到文化一詞,充分顯示了中央層面已經開啟了建設文化強國的偉大征程。陜西的歷史底蘊、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舉足輕重,而榆林作為陜西經濟第二極和文化大市更是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底蘊。近年來,榆林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工作,但是在文化軟實力層面還存在較多短板和空白。
一是優質文化資源缺乏深度挖掘。榆林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光榮的革命歷史,例如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石峁遺址、匈奴古都——統萬城遺址、楊家溝革命舊址、小河會議舊址等,但是長期以來缺乏系統開發,各縣各單位各自為戰導致豐富的文化資源未能轉換為強大動能。以石峁遺址為例,作為新時代東亞地區規模第一的巨型城池遺址被譽為“中國的龐貝古城”,多年來的文旅開發仍舊試圖以門票為主要賣點,未開發出高品質文化產品。
二是資源整合度較低,產品業態單一。榆林全域現有大型文化企業均為國企,行政思維背景下創新動力不足,各企業沒有立足特色文化資源衍生優秀文化產品,業內人員高度迷信“高投入”,幾乎都長期依靠政府輸血。榆林全域境內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未能進行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運行,文旅IP缺乏塑造推介。
三是榆林講不好榆林故事。榆林地處黃土高原北部,是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重要萌發地,歷史上長期處于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碰撞地帶,曾是中原、西夏、鮮卑和匈奴文化的交匯地帶,坐擁歷代長城1800余公里,產生過柳青、路遙等著名文學家,也產生了治沙英雄石光銀、人民好醫生路生梅等一批先進模范,但是利用榆林故事出彩的卻不是榆林人,榆林講不好榆林故事已經成為榆林文化影響力脆弱的瓶頸。
為此建議:
一要深度挖掘榆林文化內涵。榆林應邀請專家、學者圍繞各文化資源、歷史沿革、人文傳說等方面進行梳理、發掘,讓榆林故事成體系、有系列、有溫度,并以市民講堂、公益講座等方式進行系統傳播,讓更多市民游客了解榆林的歷史文化底蘊,不斷提升榆林的文化品位。
二要整合資源,豐富產品業態。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前提下,整合利用好文物資源,一是開展公益性展覽(常設展覽和臨展)作為展示榆林的窗口,并推出“特色研學之旅”等優質旅游品牌,豐富景區游覽內容;二是加強文創展示,圍繞榆林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創新研發一批市場認可度高、實用性強、地域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開展集中展銷,引人眼球;三是做好商業化運作,提升景區導覽服務水平,滿足市民游客的旅游及附屬需求。
三要三位一體講好榆林故事。榆林各類媒體應在充分挖掘榆林文化內涵的背景下致力于發出榆林自己的聲音,按照“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運營”的總體思路,對各文化資源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基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體驗+互動+旅游+文化”文旅融合新模式。例如應培養推廣宣傳榆林本土各行業的優秀領軍人才,全力推動榆林文化走出去,由榆林人向國內外展示榆林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為全市塑造嶄新的地域文旅IP。榆林融媒體應立足榆林實際,深度挖掘域內優質文化資源,創作一批宣揚本土先進模范石光銀、路生梅、張應龍等為代表的宣傳作品,講好榆林方方面面的故事。
(民盟榆林市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