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設超細絨型陜北白絨山羊和細毛羊綿羊產業基地的建議
榆林市畜牧業發展歷史悠久,尤其是羊產業在陜西省乃至全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經過幾十年的積淀,已初步形成規模,2014年以來,羊飼養量一直保持1000萬只左右,是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優勢主導產業。與養羊業同步發展的還有我市的羊毛防寒服產業,一直保持良好的產銷狀態,銷售額占到全國的75%,是全國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產銷基地。2018年9月,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評審,榆林市獲得“中國羊毛防寒服名城”稱號。
但是榆林市羊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制約因素,其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羊群經濟類型結構不合理。其一,雖然絨山羊發展速度較快,山羊絨產量約占全國羊絨產量的近10%,但是片面追求絨產量而導致的絨細度變粗、羊絨質量呈下降趨勢。其二,綿羊僅占總羊數的18%左右,即使是適宜飼養綿羊的風沙灘區,綿羊數量仍處于劣勢,細毛羊更為缺乏,我市羊毛防寒服產業所需的主要原料——細羊毛幾乎全部從外購進。為了扭轉這一劣勢,市委、政府提出羊產業“雙千萬”的發展目標(即:絨山羊發展到1千萬只,肉綿羊1千萬只)。目前發展綿羊的品種主要是“湖羊”,具有全年四季發情、產羔率高,泌乳性能好等優點,最適宜作培育肉毛兼用型羊的雜交母本。由此可見,榆林市羊產業正在開始做大做強,現有實施措施能充分體現“大”,要做“強”,必須深層次的構建具有特點和優勢的產業結構。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立肉毛兼用型細毛羊綿羊產業基地。引進國內優良肉毛兼用細毛羊品種——德國美利奴(簡稱:德美羊)作父本,以湖羊為主的現有羊作母本,進行雜交改良,培育具有生長發育快、肉用性能好、毛細度在64支以上、繁殖性能良好的肉毛兼用新品種。以此為基礎建成數量在200萬只以上的細毛羊生產基地,既解決羊毛服裝產業的原料問題又發展壯大肉羊生產。內蒙古自治區利用德國美利奴與當地細毛羊雜交,分別于2007年、2011年、2013年在巴彥淖爾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育成了“巴美肉羊”“昭烏達肉羊”和“察哈爾”羊3個肉毛兼用羊細毛羊新品種,細毛羊主產區達標羊及其改良羊存欄達到700余萬只,細羊毛產量7.1萬噸,約占全國細羊毛總產量的1/3還多,多年來一直居全國首位,使內蒙古肉毛用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對穩定產區農牧民生產生活,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邊疆安寧作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我市借鑒。
二、建立超細絨型陜北白絨山羊產業基地。山羊絨屬于稀有特種動物纖維,是一種珍貴的紡織原料,細度是山羊絨纖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衡量其品質和價值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山羊絨的細度受到相關各界的極大關注,是我國發展絨山羊產業的亮點。引進內蒙古白絨山羊阿拉善型絨山羊和阿爾巴斯型絨山羊(其羊絨特點是細度、光度、白度三項指標均居世界同類產品之首,被視為絨中極品),并在現有陜北白絨山羊中挑選細絨型個體組群,通過純種繁育和雜交改良培育絨細度在14.5微米以下的陜北超細型絨山羊品系。以此為依托,從項目立項、資金投入、技術力量配備、示范基地建設、政策環境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建設以子洲縣為中心的榆林市超細型絨山羊生產基地,實現榆林市絨山羊產業提質增效的目的。
(市政協教科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