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巷口牌樓應及時恢復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852次
時間:2006年12月13日
榆林古城步行街東西兩廂各巷舊時大多設有牌樓。這些牌樓與過街牌樓不同,以輕巧、精致懸于巷口,以富有文化品味成為“中山大街”的一大人文景觀。故呼吁恢復巷口牌樓。理由如下:
巷口牌樓是大街的點睛之作。人們在走進大街漫步前行的時候,正視則是宏觀的騎街“六樓”,旁視近景則是店鋪和巷口。過去巷口的小牌樓與店鋪連袂構成了街面景觀,豐富了大街的文化內容。如果說,兩廂鋪面顯示了榆林城“形而下”的“物質”的豐富與繁榮的話,那么,巷口牌樓則徹底摒棄“物”的層面,純然是“形而上”的文化層面的反映。它與鋪面相得益彰,達到了物質與人文精神的均衡,所以它才真正是大街的“點睛之作”,“提氣之作”。
榆林城之所以為榆林城,除了南北走向的“六樓騎街”的街面以外,其主要元素是四合院和東西走向的橫巷。四合院構成了榆林城的實際內容,是城市的“瓢子”。而東西橫巷以“上、中、下”同位次有節奏的排列,以“井”字形把平面的古城劃分為均等的方格子,它既是各四合院走向大街的通道,又決定了方形四合院的型制。所以東西橫巷既是四合院的載體,又是四合院和大街的紐帶,F在大街修復了,而各巷只有小小的牌子釘在巷內側墻上,不能彰顯和突出“巷”的存在,沒有多少意義。如果恢復了巷口牌樓,則提升了“巷”的地位,使人們知道了“巷”的存在,“巷”的作用。
但榆林古城最富特色的是各小巷的名稱。這些巷名很有意思,有以人名、職銜命名的“田豐年巷”、“呂二師巷”、“賈盤石巷”、“常官巷”、“李學士巷”、“傅家土窩”等,有以風物標志命名的“四方臺巷”、“普濟寺巷”、“天神廟巷”、“水圪陀巷”、“萬佛樓巷”、“鐘樓巷”、“凱歌樓巷”、“轆轤井灣”、“大碾坊巷”等,而“豆腐巷”、“沙鍋巷”、“米糧市頂”、“馬店巷”、“大有當巷”、“掛面市巷”、“瓷店巷”、“肉市巷”、“倉巷”、“瓦窯溝巷”等,則是我國資本主義萌動期的行業空間歸屬形態的反映,是很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把這些無型的文化蘊涵用有型的載體顯示出來的唯一辦法是巷口牌樓。
為此建議:
一、因為老榆林城的巷口有的原本有牌樓,有的原本就沒有,所以首先請至今還健在的“老榆林”回憶曾經有過的牌樓巷口的樣式,有計劃地恢復這批巷口牌樓。
二、對于原本沒有巷口牌樓的巷,在第一批牌樓恢復之后,參照已恢復牌樓的樣式、風格,設計出新的牌樓樣式設于巷口。需要說明的是:前者叫“修舊如舊”;后者不算古跡,只當作普通標示牌使用,但彰顯古城特色的作用同樣達到了。
三、設置巷口牌樓的位置,不能拘泥于以前的尺寸。出于現代人通行方便的考慮,可以設寬一些,懸高一些。(編輯: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