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創文工作

創文工作您當前位置:首頁 >>創文工作

媒體融合發展:問題、趨勢與路徑

編輯:admin     來源:人民政協報    點擊數:1724次     時間:2016年07月12日

文/黃楚新 王丹 彭韻佳

    ■媒體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現有媒體機制難以適配媒體融合發展

    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模式發生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傳統媒體的運行機制是遵照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播與媒體發展規律設定的規則,需要通過與時俱進的創新來滿足網絡時代媒體發展要求。

    在新聞生產機制上,以傳統媒體為先的供稿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媒體時效性的需求。同樣,傳統線性新聞采編生產流程也不能滿足網絡傳播的需要。傳統以圖文為主的新聞采編方式會導致新媒體平臺內容素材過于單一,形式過于死板,且無法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和引發用戶的閱讀興趣,從而影響平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而在空間上,相對分散和隔斷的辦公區域也會給新媒體采編人員及時進行信息溝通和意見采納造成不便。資源共享機制是新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核心機制之一,資源共享的不完善會導致大量的信息資源浪費,同時給后期編輯進行信息梳理和整合帶來困難,造成資源整合不足。

    在信息傳播機制上,以媒體為傳播主體,以用戶為受眾的單向傳播方式已經不是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主旋律。如今,用戶生產內容在新媒體平臺內容上占據的比例越來越高。同時,用戶互動機制的建立和貫徹也深刻影響著媒體的發展。在信息傳播流程中,傳統信息告知式和層級式的推廣方式傳播存在速度慢、傳播范圍窄的缺點,需要優化。信息生產完畢需要進行多終端多途徑多媒介的分發,有效的信息分發機制也是影響媒體傳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媒體管理機制上,媒體運營機制和考核機制是其中的兩項重點內容。傳統媒體運營主要依靠廣告進行“二次售賣”獲利。然而目前傳統媒體受眾向新媒體平臺轉移,傳統媒體發行數量、訂閱數量、收視率、收聽率的下降使廣告收益隨之下降。在傳統媒體廣告收入全面減少的媒體生態環境下,以廣告為主的單一運營模式不能適應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在考核機制上,以傳統媒體發稿量、稿件版面等工作成果為標準的采編人員績效、評估、激勵等機制也因缺乏新媒體考核標準而具有片面性。

    (二)新媒體人才不足,傳統媒體思維成為媒體融合發展桎梏

    傳統媒體以信息生產為中心,強調“傳者”的自我身份,掌握著傳播渠道和平臺資源使媒體對受眾需求考慮不足。新媒體時代,是雙向傳播的時代,沒有分析和滿足用戶需求的后果就是被用戶所拋棄。信息平臺門檻降低使普通網民參與到信息傳播中,擁有網絡話語權,媒體的話語權被削弱。社會轉型期網絡輿論呈現多元現狀,因此媒體需要通過與用戶的互動弘揚主旋律,把握輿論導向,通過新媒體平臺直接與用戶溝通,把“宣傳意識”轉變為“服務意識”。傳統媒體的商業邏輯和資本運用方式無疑也對媒體融合的發展產生著負面影響。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媒體融合工作的開展,本質上依賴媒體從業者去落實和完成,人力資源建設和管理至關重要。然而,媒體融合目前面臨兩方面的人才困境:第一,傳統媒體優秀人才流失加速;第二,新媒體人才引進不足。2015年,一批媒體人的出走使傳統媒體蒙受損失。2015年6月,《新周刊》前執行主編封新城宣布退出《新周刊》,加盟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央電視臺原記者武卿辭職創業,中央電視臺原主持人張泉靈辭職加盟基金公司,《新京報》深度報道部原副主編張寒辭職加盟“今日頭條”……優秀媒體人才的流失使處于轉型期的傳統媒體處境“雪上加霜”。

    “互聯網+”行動計劃帶動互聯網與媒體業結合,媒體業在融合發展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跨媒體和全媒體人才。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具備單一技能的采編人員已經不能滿足媒體的發展需要,數據分析師、UI設計師、輿情分析師、編程人員、新媒體編輯等新崗位和工種的背后是對人才新技能和新技術的高要求。

    (三)網絡侵權損害原創內容生產,新媒體評估與監管體系不完善

    原創內容是媒體的品牌。新媒體時代因技術便利,媒體版權資源損害現象愈加嚴重。媒體原創內容被抄襲、改寫、整合,或者在無署名、無轉載授權的情形下再次傳播。對媒體版權的侵害是對傳播價值鏈上的各主體的侵害。長此以往,原創內容生產者會失去創作動力與能力,用戶也會喪失對內容的辨別能力,出現網絡輿情問題,造成媒體市場的混亂,影響媒體行業的發展進程。作為媒體競爭的基礎性核心資源,版權保護應在媒體轉型中處于重要位置,但因相關監管法規的不完善,

仍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媒體融合發展趨勢與路徑

    (一)創新媒體機制,進行新媒體理念與價值認同建設

    媒體融合的前提是理念和思維的轉變,即從傳統媒體理念向新媒體理念和互聯網思維的轉變,具備進行媒體融合發展的價值觀認同。只有思想上提高對新媒體地位的重視,才能全面建設、運營和融合好新媒體發展;ヂ摼W思維意味著開放、平等和分享,這便要求媒體從業者調整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快速融合到網絡中,兼具傳統媒體專業理念和新媒體思維。

    新傳播技術的快速迭代對媒體機制創新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媒體在保證專業化發展的前提下,根據市場、政府、用戶等多方的需求及時更新和完善運行機制,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新聞生產方面,統一的新聞供稿機制可以實現新聞信息資源及時共享,新媒體平臺得以隨時更新信息和提前發布。而類似“新媒體中心”、“融媒體中心”、“中央編輯部”等新媒體部門的建立則在空間布局上為新聞采編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一些媒體集團如上報集團、重慶日報集團、浙江日報集團等通過運行內部項目孵化機制,對報社集團內部員工從事新媒體創業項目進行了鼓勵。

    管理機制的制定需要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規律。設定統一的管理框架,從媒體整體角度出發,設立技術和內容培訓機制,對媒體從業者進行組織文化建設和培養,及時更新媒體人的技術技能和新媒體素養。同時,針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傳播特性,對傳播內容與方式、傳播效果與影響力、與受眾和用戶互動情況等分別制定詳盡的評價指標,規范化管理。

    (二)新傳播技術引領融合發展,媒體進行新表達方式探索

    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技術、無人機、大數據、H5頁面等新傳播技術與新聞生產的結合改變了媒體生態。首先,技術豐富了新聞信息產品形態,用戶收獲全新信息體驗。在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中,媒體通過使用虛擬現實軟件和360度相機進行了全景報道兩會的創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央視等中央級主流媒體的客戶端可以收看微視頻甚至通過視頻直播欄目收看“兩會現場”實時畫面,真正擁有參與感。其次,國內媒體引入機器人寫稿,使新聞生產主體更加多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場景元素加入到微傳播中,可視化新聞成為媒體新寵。未來,新傳播技術將會繼續深刻影響新聞信息產品的生產與呈現,進而影響媒體發展。媒體需要及時更新技能,提高技術水平,擁抱、掌握新技術,從而通過技術打造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新聞產品。

    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需要大量保持高黏性的用戶,因此滿足用戶的需要,提供個性化和垂直化服務尤為重要。而媒體的社會化特征也成了影響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ヂ摼W使網絡互動成了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和分享方式。根據企鵝智庫發布的2016版《微信數據化報告》數據顯示,資訊成為用戶關注公眾號的第一大需求,社交網絡成為第二大新聞渠道。有價值、趣味性和情感觸動是引發媒體文章被轉發的重要因素。網絡去中心化的傳播范式使媒體需要擁抱用戶,通過增添社交屬性增加傳播力。

    多屏時代媒體矩陣化發展,媒體生態系統的建立是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之一。媒體形成多產品集群,通過全終端覆蓋推廣反哺新聞內容。例如,媒體通過覆蓋PC端、移動端、電視端等使用戶在使用任何終端時均能接收信息,實現全平臺推廣。而根據不同終端生產的差異化信息產品滿足了用戶的不同需求。

    (三)探索多元經營模式,建設與完善媒體融合評估和新媒體監管制度

    在融合發展中,媒體可以通過廣告、電商、增值服務等多元商業模式和多產業發展拓寬盈利渠道,獲取商業價值。通過打造內容品牌和媒體形象,延續和重構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通過媒體的品牌價值獲利。同時綜合運用技術手段進行運營創新。例如建立用戶資料數據庫,以大數據分析用戶新媒體使用習慣和網絡習慣,勾勒用戶畫像,從而更加精確地進行廣告投放。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操作中,采編系統與經營系統的分開與獨立是媒體進行商業運作的前提。在資本方面,作為一項復雜的工程,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后盾。因此,在資本運作上,媒體可以通過上市、收購等方式引入資本支持。

    建立媒體融合效果評估體系,為評估現有媒體融合工作提供客觀、科學、全面的標準,同時有利于保留現有媒體融合工作優勢,改進工作不足,進一步推進媒體融合工作開展。進行新媒體監管法制建設,不斷提升監管水平。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人員)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88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