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不僅是對慈善主體和慈善行為的規制,更是用“法”的精神激發和培育公民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自覺友好和主動關懷
“慈善”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經過30余年的磨礪和探索,中國的現代慈善事業在平衡貧富差距、救助弱勢群體、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按壬啤弊鳛橐环N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正成為公民向他人和社會投射情感、分享愛心、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途徑,成為根植于每個人心中的,最為溫和、最為真實的社會正能量。
近年來,提到“慈善”,人們自然會想起抗震救災、扶貧濟困、捐資助學等詞匯,也會想起那些詐捐騙捐、諾而不捐、貪污腐敗等亂象!按壬啤币呀洸粌H僅是個體的道德要求、行為自律和愛心表達,更是關乎精神文明、關乎民生建設的社會行為,迫切需要一個全體公民共同認可的基本內涵,共同參與的組織方式和共同遵守的行為規則。今年兩會,最受社會關注的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將接受代表、委員審議、討論,如獲通過,將為激發“慈善”這一社會正能量提供精神支柱、內在動力和法治保障。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慈善法草案二審稿明確提出,“國家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慈善法不僅是對慈善主體和慈善行為的規制,更是以慈善精神浸潤人心,用“法”的精神激發和培育公民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自覺友好和主動關懷,從而構建一個理性、富足、完整的精神世界。因此,慈善法既是“法治”,更是“德治”,將為全體公民胸懷大愛、踐行友善、共同實現“中國夢”增強信念、增添動力。
慈善法將重塑公民的慈善意識。從慈善法草案二審稿來看,其最大突破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慈善活動的定義,擴大了公民的行善領域,將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等公共事務納入慈善范疇。公民既可以通過愛心捐贈和志愿服務關愛弱勢群體,也可以通過鄰里互助和社區共享共建生活空間,每一位公民都可以依法選擇自己的行善領域和行善方式,這就為實現全民慈善、快樂慈善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慈善法將釋放社會的內在活力。社會的繁榮穩定需要一個充滿活力、充分流動、能夠自我治理的社會結構。慈善組織是社會組織中最為溫和、最富有效率的社會自組織形式,在緩和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慈善法草案全面放寬慈善組織的登記條件,優化辦理流程,明確監管和支持措施!敖档偷怯涢T檻”和“開放服務空間”將催生一大批慈善組織,特別是基于城鄉社區的基層慈善組織,激發公民的奉獻精神和公民意識,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和公共事務,成為社會多元治理的真正主體。
依法行善將增強社會誠信建設。誠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社會良性運行的重要基礎。慈善本質上就是陌生人之間基于信任的互助行為。公信力是慈善事業的生命線,無論對于慈善組織,還是捐贈者、受益人,誠信問題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線。慈善法草案對于信息公開、慈善信托、慈善服務、捐贈行為等方面進行了專章規范,明確了各慈善主體的法律責任,明確了監督措施,提高了違法成本,用法律打造了“玻璃口袋”,讓假慈善之名的違法行為無所遁形,將有助于增強人際黏性,減低社會信任成本,為社會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們期待,慈善法的出臺成為中國慈善事業乃至于社會事業的新的里程碑,激發正能量,春風化雨,滋養社會。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法治的陽光下,“慈善”將成為這個社會最美的風景線,年輕的中國慈善事業將迎來一個充滿朝氣的新時代。
(作者系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