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加大教育投入 優化教育結構 促進教育發展 實現教育公平
市政協委員、子洲縣政協主席 龐瑤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各級政府確實把教育事業擺在了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做到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教育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全市“兩基”攻堅工作于2007年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基礎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但是,由于區域經濟差別、文化底蘊差別和教育基礎設施差別等因素,我市南北縣域教育事業發展極不均衡,差距越來越大。我就以子洲縣教育事業發展現狀簡要分析一下南部縣域教育事業目前在發展過程出現的問題并向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如下建議:
一、子洲縣教育基本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153所,其中完全中學3所(包括民辦學校1所),初級中學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小學124所,幼兒園3所。2007年至2008年第一學期在校生47967名,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6301名,職業高中在校生3775名,初級中學在校生15074名,小學在校生20415名,學前在園(校)生2402名。現有教職工2700名,其中高中專任教師278名,初中專任教師758名,小學專任教師1445名,幼教專任教師60名。
(二)存在的問題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村中小學大量減少。1997年全縣有中小學506所,鄉鎮均學校23所,村均學校數094所;2007年全縣有中小學153所,鄉鎮均學校數85所,村均學校數028所。十年間全縣減少義務教育學校數353所,學校數比原來減少了697%,年遞減35所。目前,全縣有中心小學22所,其中學生人數達不到100名在校生的學校有3所。
二是教師隊伍出現結構性短缺和年齡結構偏大問題。全縣現有義務教育階段教師2203名,師生比為1:16,按照陜西省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全縣超編教師227名。但是教師年齡結構極不合理,50歲以上教師占教師總數的40%,40歲以上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30%,39歲以下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30%,50歲以上年齡的教師因多年從事農村教學工作而體弱多病,幾乎大半不能上崗,在崗的也只能兼任考查課程或后勤等工作,實際在崗教師數根本達不到中小學教師編制數;每年因退休、病休、死亡和轉行減員200名左右,而近幾年來中小學基本沒有增加新任專任教師;農村中小學普通學科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5%以上,而且50歲以上的教師多數是來自于民教轉正,全縣農村小學和鄉鎮辦中學幾乎沒有英語、計算機、音樂、美術、體育方面的專業教師,這些課程在農村中小學校無法開設。
三是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寄宿條件差。全縣農村現有寄宿制學校34所,其中有2所取暖采用燃煤鍋爐集體供暖,22所中小學仍然用室內燃煤取暖,安全隱患時時存在;全縣農村寄宿制學校有可滿足學生就餐的餐廳3座,其余21所寄宿制學校只有食堂和簡易小餐廳,遇陰雨天氣和冬季寄宿生就餐極度困難;部分寄宿制學校校舍寄宿面積沒有達到標準,寄宿室相當涌擠。如磚廟鎮九年制學校,現有在校生930名,其中在校寄宿生達到512名,寄宿面積僅660平方米左右,生均寄宿面積達不到15平方米,1間3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著26名學生。
四是實驗設備不能滿足新課程教學的需求。子洲縣2006年實現“兩基”達標的,當時因全省沒有制定新課程教學實驗儀器配備標準,雖然當時縣政府通過統一采購給中小學配備了教學實驗儀器,但是按照舊的教學實驗儀器配備標準配備的,實施新課程教學以來現有教學實驗儀器不能滿足現代教育教學發展的需求。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一是高中招生困難流動大。子洲縣2007年初中畢業生5175名,普通高中招生2135名,職業高中招生1560名。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高、職高總數為3695名,升學率為714%。據不完全統計,剩余286%的初中畢業生,其中87%的學生升學報考時通過其它渠道到榆林、綏德、西安等地擇校上學,3%的學生升入到中等技工學校上學,169%的學生沒有進一步升學;高中在校生鞏固率提高工作相當因難,無序流動問題嚴重。子洲縣2006年普通高中在校生6356名,畢業1595名,新招2392名。2006至2007年度第一學期實際學生人數7150名,到第二學期學生人數為6978名,減少172名。這部分學生80%的是高中階段在校品學兼優的學生,流入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上學,20%的學生因其它原因輟學。
二是辦學條件差。子洲縣現有3所完全中學,其中1所民辦完全中學。子洲中學是子洲縣唯一的一所市級標準化中學,高中在校生2840名,按75%的寄宿比率,高中在校寄宿生應達到2130名。但因現在學校沒有學生公寓樓和食堂,所有寄宿生均租民房寄宿生活,長期在307國道旁邊臨時小吃點就餐。3所完全中學理、化、生實驗設備均沒有達到省級示范高中標準。
三是師資水平低。子洲現有高中專任教師278名,雖然專任教師本科學歷達到70%,但是本科第一學歷專任教師達不到20%;而且專任教師知識結構性問題明顯,科普技能教師嚴重短缺。每年有一定數量的骨干教師調離本縣到榆林、神木、延安等地任教。
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子洲縣自2006年以來職業教育事業發展迅速,2005年在校生1082名,2007年在校生3120名?h職教中心開設了適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養殖、種植兩大專業,并創辦了實訓基地。兩年來,引進農村實用良種60多種,培訓農村科技人員2500多名,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因多種原因,目前縣職教中心還沒有完全建成,教師隊伍需要進一步充實,特色專業實訓基地還要擴建。
二、子洲縣教育事業發展過程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不能滿足現代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根本需求子洲縣既是一個農業大縣,又是一個教育大縣,由于地方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根木不能滿足各項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這是導致教育事業發展置后的客觀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從1998年至2006年,用了八年時間艱苦攻克“兩基”堡壘,總投資12億元。但由于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差,主要投資用于義務教育學校校舍改造,完全中學和職教中心地方財政沒有投入的能力。子洲中學在義務教育過程中僅投入資金150萬元用于科教樓建設。所以出現了完全中學辦學條件落后、職教中心尚未全面建成的局面。中小學辦學條件差是導致學生擇校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師生活待遇從根本上得不到解決,既留不住骨干教師,又吸引不來高素質的專業技術教師,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得不到提高。
(二)工業化進程加劇必然帶來農村各項事業出現蕭條的局面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和創業,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沖擊巨大,各項社會事業出現了蕭條的局面。農村中小學由于形不成規模辦學,再加上國撥公用經費不足,使得多數邊遠山區學校關閉,這是農村中小學銳減的主要原因。
(三)體制在轉變過程中往往在特定的環境下出現負面影響自從全國高等教育體制變革后,貧困縣區因生活環境差、待遇低等原因,名牌師范院校畢業學生大量流入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就業,這就給貧困縣區建立骨干教師隊伍帶來極大的困難,充實教師隊伍只能從普通師范院校畢業生中招聘。而且,受地方財政能力的不足和政策性編制方面的因素制約,新增專任教師與教師隊伍自然減員成反比例。
三、對貧困縣區教育事業發展建議和意見
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溫家寶總理也曾強調,“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教育涉及千家萬戶,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實現教育公平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始終不懈的追求目標。教育公平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要求和必然反映。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是我們的神圣使命和時代責任。當前,我市南北教育事業發展差距逾來逾大,這將是制約全市教育均衡發展和實現教育公平的瓶頸問題,影響著“建設人力資源強市”的戰略目標,由此,對
市委、市政府提出如下建議和意見:
(一)全面貫徹落實陜西省實施“民生八大工程”動員大會和
袁純清省長在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組織專家組,縱觀全市各項社會事業整體發展現狀,科學規劃好我市實施“民生八大工程”方案,對貧困縣區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資源建設重點規劃,確定遠景發展目標,精心組織實施。
(二)加大對南部扶持力度,并且優先扶持南部縣域教育事業的發展。年度南部扶持規劃應適度安排教育事業發展資金,根據南部縣域教育發展的不同點,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問題。
(三)深化全市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教師聘用和管理制度有效控制貧困區域骨干教師流動,加大對南部縣域建立骨干教師隊伍的支持力度,解決教師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問題,穩定教師隊伍。
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優秀大學生到艱苦地區任教,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師資不足的問題。(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