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員風采

委員風采您當前位置:首頁 >>委員風采

關于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議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801次     時間:2008年06月02日

市政協委員、橫山縣政協副主席 苗飛

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狀況,鞏固和提高新農合成果,更好地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去年12月初,我們對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行了專題調研。總體上看,我市新農合工作起步晚,發展快,覆蓋面廣,受益面大,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在具體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今后工作中進一步加以解決。

一、基本情況

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起步于2006年,先在靖邊、定邊、神木等縣試點,2007年在全市全面實施。截至2007年11月底,全市農業人口27882萬人,參合人口24589萬人,參合率8817%,覆蓋面100%;I集基金122945萬元,累計補助參合農民9494萬人,補助資金68354萬元;參合住院受益患者72096萬人,住院補助費678159萬元。我市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中,結合市情實際,按照健康發展、協調發展、創新發展、突破發展、持續發展的工作思路,周密部署,精心實施,初步建立起了務實的經辦機構、合理的管理方案、簡便的付費模式、規范的資金管理、公開的監督機制和有效的醫藥費用控制措施,確保了新農合工作的健康、有序、平穩運行,切實減輕了農民群眾的負擔,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比如,橫山縣石窯溝鄉74歲的農民劉培元,八年前不慎骨折,因經濟困難一直未取鋼板。參加新農合后實施二次手術,身體完全康復。他常說:“是新農合幫我取出了鋼板,去掉了我的一塊心頭病”。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新農合是一項全新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一項十分復雜的開創性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制約因素多。我市農村大多地處偏遠山區,農民居住分散,農村醫療條件落后。新農合起步容易鞏固難。具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

1、不少鄉鎮只算本鄉鎮的受益率,全局意識不強,對新農合互助共濟的宗旨認識不夠,組織動員農民參合熱情不高。

2、一些農民受經濟條件限制和傳統觀念影響,自我保健意識和健康風險意識不強,互動共濟意識淡薄,對新農合制度還存在一定的疑慮和擔心。

3、一部分參合農民對新農合運行機制不夠了解,未能充分利用政策合理地享受就醫實惠,使報銷補助偏低,影響了其它農民群眾參合的積極性。如,橫山縣黨岔鎮一村民看病花費2萬多元,因未到定點醫院治療,非報銷藥品用量過多,僅報銷600多元藥費。

(二)合療辦機構不健全,人員短缺,經費不足,設備簡陋,信息反饋慢,工作效率低。抑制了對定點醫院的有效監管,延長了報銷時間。

(三)縣鄉兩級定點醫院人才匱乏,鄉鎮衛生院尤為突出。

近年來鄉鎮衛生院條件明顯改善,但有設備無人操作的現象比較普遍,醫療服務水平明顯偏低,“小病不出鄉(鎮)”的目標難以落實,農民群眾就醫仍難。參合群眾看病“小病上縣城、大病到市里”,就醫其它費用依然居高。

(四)參合基金籌集成本高、難度大。特別是農村困難戶收繳基金更難,個人支付部分醫療費對于貧困戶來說仍然是一項過重的經濟負擔。

(五)非定點醫院看病報銷手續繁鎖;慢性病鑒定面窄量小。

(六)資金沉淀多,補嘗比例偏低。截至11月底,全市報銷資金68354萬元,占籌集資金總額的556%,除慢性病基金、結核病篩查、12月份補助預算和風險基金外預計可沉淀資金2000多萬元。

三、建議及對策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關系到千家萬戶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思想在農村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黨和國家新時期為廣大農民群眾辦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不僅解決了農民群眾住不起院、看不起病的實際困難,也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突出問題。對于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緊迫性和現實意義。我市新農合工作要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緊緊抓住當前我市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有利時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縣鄉醫療機構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完善新農合體系,重點解決好農村弱勢群眾的參合問題,確保農民群眾長期受益。為此,我們建議:

(一)持續做好新農合宣傳工作。進一步創新宣傳形式,擴大宣傳覆蓋面,提高政策知識的普及率;著力推行床頭“一對一”宣傳和受益情況宣傳,不斷擴大新農合報銷補助的聲譽和影響;規范公示制度,將報銷補助情況逐月公示到村,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認識到新農合“真補助、真報銷”,不斷提高新農合制度的公信力,堅定農民群眾長期參合的信心和決心。要重點加強參合農民就診、轉診等環節的宣傳教育,提高對診療用藥、補償項目、報銷比例、慢性病、單病種、定點醫院等知識的認識,不斷增強農民群眾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的意識。使參合農民全面了解和運用新農合的政策措施,合理享受自身的醫療補助實惠。

(二)健全合療辦機構,加強合療辦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監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1、合理制訂合療辦人員編制。市、縣兩級分別按管理人員與農村人口1:200000、1:12000的比例編制工作人員,列為全額事業單位。工作經費分別按照每年每一農村人口市級008—01元,縣級1-15元由同級政府安排財政預算。市、縣兩級合療辦應專門配備稽查車輛,便于檢查指導工作。

2、利用縣級以上定點醫院計算機計費系統,建立全市新農合信息網,實行參合農民醫藥費網上直報制度和定點醫院醫藥費用網上監管制度,減少報銷補助環節,提高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效率。

3、實施全方位監督,確保新農合健康發展。一是強化組織紀律監督。各級新農合監督、經辦部門要定期深入鄉鎮和縣級有關單位,對新農合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審計、財政部門對基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和檢查。二是強化社會監督。實行縣、鄉、村三級公示制度和有獎舉報制度,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監督。三是強化行業自身監督。各級合療辦要經常深入定點醫療機構和享受報銷的農戶家中,了解情況,征求意見,定期開展專項督查。確保新農合執行不走樣,落實見效果,群眾得實惠。

(三)切實加強縣、鄉、村三級衛生組織建設,提高新農合醫療服務水平。按照“政府組織、部門配合,分級實施、群眾參予”的原則和“總體規劃、統一標準、分步實施、限期達標”的工作思路,將農村衛生組織建設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健全村級衛生組織,確保參合群眾享受方便、價廉的醫療保健服務。堅持開展市、縣各級醫療單位與鄉鎮衛生院對口培訓、對口幫扶、技術指導活動,多途徑提高鄉鎮衛生院的綜合服務能力,使鄉鎮衛生院能夠開展住院、手術業務,廣大參合群眾的常見多發病能夠達到就近診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改善縣級公立醫院條件,強化醫師隊伍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實現“小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四)制訂《榆林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細則》,增強新農合制度的剛性約束,建立和完善我市科學、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籌資與資助體系。

1、面向全體農民建立全民參合制度。在籌資環節上試行村民大會議決制、代扣代繳制,降低籌資成本。

2、創新資助機制。對于農村貧困戶、五保戶,由民政部門核定,代繳基金。財政部門設立專項資助基金,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積極捐資,解決農村貧困戶、五保戶醫藥費個人支付部分的負擔。要讓最需要照顧的弱勢群眾都能參加合作醫療,使他們看得起病,住得起院。

(五)優化便民措施。

1、組織專家下鄉巡回診療,開展慢性病鑒定。

2、簡化慢性病鑒定程序。編制《慢性病鑒定許可目錄》。凡經許可的正規權威醫院鑒定的慢性病不再組織二次鑒定。

3、簡化非定點醫院報銷手續,進一步方便進城務工農民和疑難病患者就醫看病。

(六)合理調整補償比例。突出“以大病統籌為主”,兼顧“人人受益”原則,“保大又補小”,擴大受益面。對于沉淀資金,年終應進行二次補助,重點向大病患者特別是貧困戶傾斜。

(七)各級政府要充分履行推行新農合和農村衛生組織建設的主體責任,將新農合和農村衛生院(所)建設列入各級政府責任考核內容,嚴格責任追究,確保工作落實到位。(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95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4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