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幾點建議
市政協委員、清澗縣解家溝老區醫院院長 賀國慶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一個關系億萬農民的巨大工程,是黨中央心系人民的民心工程,是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是構造人文社會的具體體現,也是切實解決廣大農村“看病難,看病貴”有的效途徑之一,“新農合”實施以來得到全市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稱贊。
但是,任何一種政策、制度都需要在實施中進一步完善,同樣在“新農合”實施以來,通過實際運作,也有不盡人意之處,
其具體表現在:
1、認識不夠到位,少數農民參合積極性不高。全市農民參加“新農合”人數雖然占到農業總人口的93%以上,但這與政府強勢推進有一定關系。通過調查,影響參合率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宣傳不到位,部分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對推行“新農合”的目的、意義以及具體內容缺乏了解。二是一些農民對“新農合”認識不足,表現出不信任,懷疑“新農合”制度能否長久執行下去,各項政策能否真正兌現,經費會不會被截流、挪用,實施過程中有沒有憑關系、走后門,在報銷范圍和額度上是否因人而異等都有顧慮,采取觀望、等待的態度而不參合。三是一些農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不強。他們認為合作醫療保障水平低,參加的意義不大,或認為全家人身體都好,交了錢也不會花在自己身上,只是白作貢獻等等。
2、補償規定不盡切合實際,服務質量欠佳。目前正在執行的“新農合”制度中,一些補償標準還不盡合理,主要是自費藥品過多,起付線偏高,致使統籌資金沉淀過多,受益患者得到補償的金額有限,與廣大農民的期望相差較大。例如,我縣住院醫藥總費用的報銷比例為321%。調查顯示:50%的農民寧可在個體診所處看病而不愿去大醫院治病,其原因:一是所獲得的補償與支出相差太大。普通小病,在個體診所那里一般只需幾元至十幾元錢,而到大醫院則要花費數十元,甚至幾百元,還要來回車費,扣除報銷補償外自己所花的錢仍然要比在個體診所看病花得多,一些比較常見的小病,到大醫院治療常被醫生要求做各種檢查、化驗,小病當大病看。二是個別醫生開藥不負責任,對開自費藥的規定不熟悉或解釋不到位,不告知農民能否報銷,有的甚至不負責地把一些不能報銷的藥都說成能報銷。三是不住院得不到報銷。許多慢性病患者并不需要住院治療,但要經常服藥治療、開銷大。四是部分醫院或醫生的服務態度不夠好。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在問醫時難免詞不達意,個別醫生表現得很不耐煩,比起個體診所醫生的服務態度來相差很遠。
3、縣級財政負擔重,管理運作難度大。縣財政對參保對象要承擔補助資金和縣、鄉鎮兩級合作醫療工作機構的運轉經費,等于縣財政多了一項巨額支出,而且這項支出是剛性的。南六縣財政本來就非常困難,隨著“新農合”的推行和發展,財政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這就大大制約了“新農合”的健康發展。
加快推進“新農合”的幾點建議
1、強化宣傳,優化服務。要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改進宣傳方法,提高宣傳效果。以多種方式宣傳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報道農民受益事例;組織受益農民現身說法。要通過多種方式對農民進行傳統美德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滲透,提高農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互助共濟意識,提高農民參加“新農合”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堅持按期公布收支賬目,增加透明度,提高農民對“新農合”的信任度。要改進籌資方法,降低籌資成本。要加強對管理人員和醫務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務態度,向參加“新農合”的農民提供便利、快捷、周到的服務。
2、明確職責,扎實工作。第一,要把推進“新農合”制度實施、改善農村基本衛生條件、提高農民健康水平、減少本地區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人數、保證農村衛生支出經費等列為職能部門崗位目標責任制管理,作為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第二,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有關部門的組織協調,做好“新農合”制度的實施、推進和監督工作,各部門要各司
其職,共同推動“新農合”工作的健康發展。第三,衛生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主管部門職能作用,加快職能轉變,不但要成為出色的管理者,還要成為有水平的服務者,要主動執行國家相關政策,調節和平衡好各方的利益,不斷完善各項實施制度、操作措施和服務體系,不斷規范醫療行為,確保廣大農民群眾真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新農合”制度帶來的好處。第四,動員各種社會力量支持“新農合”制度,充分發揮“紅十字會”、慈善機構,參與“新農合”工作的作用。
3、加強研究,完善制度。在實施“新農合”制度的過程中,要及時了解上級的新政策、新規定,搜集各種新情況、新信息;及時掌握和分析農民群眾的疑慮,采納合理的要求和意見建議,不斷地深入總結經驗,完善相關制度。第一,要及時調整補償標準。以“以收定支、量入為出、逐步調整、保障適度”為基本原則,及時調整補償標準。應適當提高補償比例,降低起報線,提高封頂線,減少自費藥品及其比例,使更多的農戶受益,得到更多的補償,提高制度的吸引力。第二,要擴大救助范圍。除目前8種慢性病外,增加門診報銷額度。第三,提高鄉鎮衛生院就醫報銷比例和醫療水平,增加政府投入,提高基層衛生院的診療水平,業務水平,用高比例報銷和優質服務吸引農民到鄉鎮衛生院就醫,減輕農民外出就醫的各種負擔。
4、增加投入,規范管理。各級政府要根據國家財政部、衛生部《關于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原則上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不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的要求,擴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比例,增加對“新農合”的投入,確保資金的足額按時到位。要健全管理監督組織,建立完善資金封閉運行體系。要建立健全各級經辦機構,選好用好培訓好管理人員,并要加強制度建設,規范管理;要解決好經辦機構的人員、編制和經費,改善經辦機構的辦公條件,提高工作效率,切實為農民辦好事,辦大事,讓全市農民群眾感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增加民族自豪感。(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