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建設特色文化大市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811次
時間: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協委員、市委黨史研究室調研員 任德存)什么叫文化,辭海里闡述為:“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因此,文化這個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它須有制度、有機構,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而與時俱進。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榆林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我想應反映榆林本土地域文化,體現榆林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包括榆林城鄉規劃建設、生產勞動、飲食起居、婚喪嫁娶、旅游娛樂、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要在這些方面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地方優勢和特長。推進文化創新,繁榮文化,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為此,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還需處理好一個關系,進一步解決三個問題。
一、處理好一個關系,即文化與文藝的關系。文化意識形態,它范圍較大,其中包括文藝活動,而文藝則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藝又是文學和藝術的總和。藝術僅包括表演藝術、造型藝術、語言藝術、綜合藝術等。近年采,為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在文藝活動方面榆林做了大量工作。諸如:在2007年,成功地舉辦了《盛世歡歌鬧新春——綜合文藝晚會》《梨園春早——戲曲專題晚會》,開展了“今日水墨”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展、古城步行街民俗文化展演、秧歌過街表演、秦晉兩省迎新春傘頭民歌大賽、美術工作者個人作品展、精典影片展映等。這是春節文藝活動的重頭戲,讓大家看的眼花繚亂,紅紅火火地過了一個新春。同時,利用節假日還舉行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文藝活動。五一節舉辦“歌頌勞動者,歌唱新榆林”綜合文藝晚會;5月18晚,在世紀廣場舉行公益電影放映啟動儀式:8月1—8日晚,在世紀廣場舉行“陜西省社區文藝調演榆林分會場”演出;9月15日,啟動“喜迎十七大,國家影片金秋展映”活動;成功舉辦第二屆榆林·中國陜北民歌藝術節,其中包括世界三大民歌演唱會暨藝術節主題晚會、世界民歌論壇、陜北民歌軍營行、陜北民俗文化展演、“雙創”之歌文藝晚會、首屆“陜西音樂獎”大賽等等,不一而論。這些文藝活動規格之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以將榆林文藝活動推向新的高潮,應該說是陽春白雪,高水平的。但在轟轟烈烈之余,我們也要冷靜地思考,文藝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必須要有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因此,我認為在搞好這些上層文藝活動的同時,加強開辟社區和農村文藝活動陣地,讓人人都能參與,自娛自樂。這樣,既能使榆林特色的信天游、民歌、小曲、二人臺、道情、秧歌、腰鼓、嗩吶、陜北說書等民間藝術傳承下來,不至于斷層,又可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并少花錢,何樂而不為。其目的是做到提高與普及相結合,互相促進。?文藝活動搞的好壞,對文化工作有一定影響,但它在重要,也只是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絕不能互相等同,以偏概全,F在給人一個錯覺,認為文藝活動頻繁,就是文化工作活躍,特色文化大市自然建成。大型文藝活動雖能轟動一時,鼓舞人心,但它還是少數人參與,多數人無緣。對此,我們必須跳出這個誤區,發動全市人民群眾,發揮各自特長,一步一個腳印地干實實在在的工作,在實踐過程中創造物質財富和精財富,為建成特色文化大市,人人都來加磚添瓦。
二、進一步解決三個問題。建成特色文化大市,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綜合工程,不能輕視,更不能急功近利,空喊口號,要作長遠規劃,堅決付諸實施。?1、解決文化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榆林市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速度列居全省之首,財政收入翻番,真可以說揚眉吐氣,羨慕者大有人在。這種經濟的繁榮與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狀況,形成很大反差。市、縣、鄉三級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尚未真正建立起來,成為制約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市級沒有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等基本文化設施,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多有危漏,不能正常使用。鄉鎮文化站多數有名無實。農村文化室則更少的可憐。這樣的文化設施,不能滿足廣大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要求,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更無法談起承載特色文化大市的建設。胡錦濤總書記指出,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我們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必須進一步貫徹落實“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的文化建設方針。各級黨委、政府除把市、縣文化設施的建設納入議事日程,根據輕重緩急,抓緊建設外,更重要的是把重點放在基層,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以農村改革服務體系為重點,把村級文化設施建設作為著力點,切實加大建設力度,在建設、普及村公共體育場、文化室的基礎上,構建實用性強的鄉鎮中心文化站。只有這樣,市、縣、鄉、村四級文化設施都上去后,才能保證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活動場所,開展“大家參與、大家受益、大家歡樂”的有益的群眾活動,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亦可杜絕賭博酗酒、打架斗毆、搶劫盜竊、封建迷信等危害社會的不良活動。為建設特色大市打基礎、作貢獻。
2、大力宣傳紅色革命文化問題。榆林是塊紅色土地,革命老區。二十世紀20年代初,這里就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建黨打下了思想基礎。1924年底,在綏德四師首先建立黨的組織。大革命時期,綏德、榆林黨的地方執行委員會(即地委)先后成立,領導人民群眾開展革命,群眾運動便風起云涌。大革命失敗后,許多志士仁人,領導發動“清澗起義”,在北方向國民黨打響了武裝斗爭的第一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縣級蘇維埃政權,并擁有自己的紅軍武裝,榆林成為陜北革命根據地和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的第一站,是毛澤東和紅軍東征、西征的出發點、戰斗地。毛澤東在東征出發前,于清澗袁家溝寫出千古絕作《沁園春·雪》?谷諔馉帟r期,榆林是抗戰的北大門,抗日活動更頻繁,負責守衛黃河,抵御日軍西渡,首要任務是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保衛陜甘寧邊區政權的安全。這里民主空前高漲,實行“三三制”民主建政,邊區參議員李鼎銘(米脂人)等11人聯名提交“精兵簡政”提案,得到毛澤東的贊賞,并批注“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癥藥”。之后,在全黨實行“精兵簡政”。在此期間,榆林文化建設活動很活躍,各縣先后成立劇團,反映抗戰方面的戲劇、舞蹈、歌曲層出不窮。新秧歌運動出現在解放區,幾乎遍及每個鄉鎮,平均1500人中就有一個秧歌隊,還有許多自樂班。特別是“人民歌手”李有源,從內心深處吼出聞名世界的《東方紅》歌曲,至今久唱不衰。各縣辦起報紙,宣傳抗日,報道新聞和地方工作。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長張聞天等組織農村調查團,深入米脂楊家溝調查,并形成報告;作家老舍、民主人士李公仆等前來慰問;文藝工作者田方、賀敬之慰問采風;晉綏邊區機關轉入神府根據地戰斗生活;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到神府根據地為傷病員看。粚に固挂虻戎型庥浾叩浇椀聟⒂^訪問。這些活動,都為榆林的文化事業注入了活力。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毛澤東轉戰陜北,在清澗棗林則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靖邊小河村召開前委擴大會議、佳縣神泉堡發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米脂楊家溝召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十二月會議,總結指導全國解放戰爭。?回憶過去,倍感欣慰。榆林人民在民主革命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它是榆林人民的驕傲和自豪。今天,要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紅色革命文化是一大亮點,一個特色,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內容,F已編寫出《清澗起義》《橫山起義》等革命題材的影視劇本。我們要將這部分文化遺產,通過各種方式繼承下來,永遠傳承下去。
3、關于培養人才問題。人們都很清楚,不管干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都需要人才,這是大家的共識,何況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更需要人才。人才是關鍵,制度是保證。在市場經濟下,吸納人才更困難,因人們都為經濟而奮斗,為生存而奔波,這是不可置疑的事實。在特定的歷史環下,要挖掘人才,留住人才,一切從實際出發。
首先,挖掘現有人才。榆林是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人員流動較大,走出去一大批革命者,引進來許多各種人才,使閉塞的榆林,接受新事物較早,文化發達,人才濟濟。時至今日,為什么又會出現缺乏人才呢?可以說沒有把現有人才充分利用起來。有些事業單位非常重要,也放著許多文化人才,因經費短缺,辦公設施破舊不堪,有些人不去單位,整日無所事事,浪費時日,浪費人才。同時,凡有知識的人,便有頭腦,有思想,不愿人云亦云,不易駕馭,不討領導喜歡,置之不用。我認為,這樣的人才,雖有一些毛病和缺點,但說白了有些傲氣。我們要正確地對待這部分人,不能橫挑鼻子豎挑眼,看著哪里都不順眼。要看主流,看其所長,諒其所短,不拘一格選人才,把這部分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好鋼用在刀刃上,發揮其專長。這樣,就可以為榆林建設特色文化大市,打好結實的人才基礎。
其次,創造條件,培養人才。榆林現有大學、大專、中專等培養文化人才的陣地,采取長、短班相結合的辦學方法,廣招賢才,使有一技之長的人能進得去,學成后,可選優安排。同時,根據需要,還可舉辦培訓班,請專家講課,提高現有人員的素質。?第三,廣開門路,招聘人才。我們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這話好說,做起來就不容易了。我們每年向大專院校輸送許多本鄉本土學生,經過幾年奮斗,學業有成,高興地返回家鄉,愿為家鄉服務、效力。他們東奔西跑找單位、想工作,沒有結果,最后只得戀戀不舍地離開家鄉,飛往他鄉服務。我們一方面缺乏人才,一方面將人才置之門外,讓人不能理解。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就必須解放思想,廣開門路,把那些真正有學識的人,采取各種辦法招聘回來,為其所用。特別是每年回來的大學生,更要重視,安排相應的工作,讓其發揮作用,為創建文化大市服務。
總之,培養、使用人才,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必須要有制度,采取強硬措施。國家設立榮譽制度,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我們應把人才請進來,如有發明創造者、特殊貢獻者,要給予優厚待遇、重獎,造成一種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使人才有寬松的環境,發展的空間,便可成為永久牌,扎根榆林,服務榆林,在榆林開花結果。(編輯: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