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員風采

委員風采您當前位置:首頁 >>委員風采

加強科普能力建設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全面推動我市農村科普工作向縱深發展榆林市農村科普工作現狀調查與思考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090次     時間: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協常委、科協黨組書記 張玉華)??科協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對于農村科普來說基層科協是主要社會力量中的主要力量。幾年來,我市各級科協以獨特的大局觀念和創新思維,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普及農村技術教育、加強農村網絡建設、開展科普惠農、科技下鄉等活動中為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和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由于我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也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經濟與科技發展相對滯后,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雖然在逐年增長,但遠遠不夠。尤其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后,過去長期沿用的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廣科技的辦法,已不能及時地把科技送到千家萬戶。加之農村科技人才缺乏,科普組織不健全,科技經費投入少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這不僅給農村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打擊各種愚昧迷信活動造成極大的阻力和困難,而且給反科學、偽科學思潮的泛濫以及一些封建迷信活動和各類“邪教”組織提供了可乘之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普網絡與陣地建設緩慢、重視不夠
  近幾年,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初步編織了一個國有與民辦相結合的市縣鄉村四級科普服務網絡,市有科研主管部門、縣有科協服務機構、鄉有科普協會組織、村有科普協調小組;農民技校、服務實體、咨詢機構、專業協會、示范基地、“農函大”、“農廣!、科普示范戶也都得到穩步的發展。這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普及科學知識、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增加廣大群眾收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這些網絡機構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網破、線斷、人散”或“網在、線斷、人散”的問題,尤其是鄉村兩級多數名為虛設。12個縣區科協普遍存在人員編制少、活動經費短缺、辦公條件簡陋、科普設施差、宣傳設備無錢購置,活動開展靠“協調”,普及推廣“等靠要”,尤其是一些農業科普服務與技術推廣機構,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問題尤為突出。全市222個鄉鎮中,專業技術干部只占鄉鎮干部的8%,科普組織健全、有人干事、有活動經費、能開展科普工作的占不到五分之一,多數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5613個村民組織,大都沒有技術干部,農民整體素質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其原因是農業科技投入不足,造成工作條件差、生活困難多,許多技術人員“脫農袍、卸農帽、跳農門”,流失嚴重,不愿在涉農部門和鄉村從事技術服務作,深入農村搞科普推廣、技術栽培的專業技術人員越來越少。目前,當務之急是網破在哪里就補到哪里、線斷在哪里就接到哪里,人散在哪里就在哪里收回,加快接線補網、穩定科普推廣工作隊伍,提高農民科學種田與科學管理技術顯得非常緊迫。
  二、科普經費投入不足、嚴重短缺
  榆林市委先后在1996年、2003年和2008年初三次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協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科協的事業費和科普專項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逐年增加。文件下發之后,各級黨政迅速行動,增加了對科普經費的投入。目前有9個縣區將科普經費列入了財政預算,神木人均0?5元、榆陽區、府谷、定邊、靖邊人均達0?2元,米脂等4個縣人均0?05—0?1元不等,市級科普經費由2000年人均不到0?02元增加到現在人均0?5元。這對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和科普法規、全面抓好科普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是一個有力的推動。但是,我市科普經費落實普遍存在不到位和事業費嚴重足的問題。截止2007年底市級科普經費只有180萬元,人均約0?5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0?8‰,事業費劃撥分文沒有。佳縣、綏德、子洲科普經費至今未能列入財預算,連續多年科普經費和事業費投入為零,嚴重影響了科協工作的正常開展,這于全市經濟快速發展極不協調。
  三、科普工作管理機制滯后、不夠健全
  榆林市科普管理機制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和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了由黨委領導、政府監督、科協牽頭、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廣泛參與的科普領導管理機制。但是,這種機制在日常運行中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有些地方黨委、政府沒有對科普工作給予足夠重視,部分領導缺乏對科普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沒有把科普工作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來抓。更沒有把科普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至今有8個縣沒有組建科普協調領導機構,導致科普活動時有時無、斷斷續續、不能正常開展。二是部分科技群團的主導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的發揮,科技工作者隊伍不穩定,人員結構不合理,沒有規范化的科普工作者隊伍?破罩驹刚哧犖榻ㄔO發展緩慢,目前市上科普志愿者隊伍不到300人,各縣基本沒有發展。大部分科技人員知識老化、更新慢,跟不上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嚴重影響了科普事業的發展。三是社會廣泛參與意識差,一些涉農部門,科研、技術推廣機構和服務實體,各自為陣,形不成合力,支農經費難以捆綁使用,形不成拳頭,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互不配合,名義上是為民服務、實際上是盈利第一,科普第二,本末倒置。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特提出今后發展思路與建議。
  一、牢固樹立科普工作在榆林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科普法》規定,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是公益事業。發展科普事業是國家的長期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從發展的眼光、戰略的高度來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將科普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破找彩俏沂腥嗣駥崿F“十一五”規劃的宏偉戰略目標、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必須合理調動社會資源,打破條塊分割,齊抓共管,上下擰成一股勁,共同開展科普活動,早日擺脫落后被和“科盲”狀態。當前應制定出臺相關科普政策和長遠普及科學技術規劃,從認識到實踐做到切實到位。
  二、大力加強農村科普組織網絡和隊伍建設
  突出抓好四點:一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和市委(2008)2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科協工作的意見》的)精神,切實加強基層科協組織建設,要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科普經費、辦公設施和領導班子年輕化配備等方面達到全面加強,以適應現代農村科普工作發展的新要求。二是要狠抓科普惠農、科普示范鄉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設,大力培養科普示范戶,通過典型示范效應大范圍地普及農村實用技術。同時要抓好鄉村科普組織建設。三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和各類科技服務實體,逐步形成一個民辦的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目前,我們已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區3個,全國科普示范基地4個,省級科普示范基地6個,市級科普示范基地51個,科普示范村150個,科普示范戶421戶,組建各類農技協會280多個,遍布城鄉,許多協會正在逐步發展成為農村中的技術——生產——加工——銷售等新型經濟組織。如橫山養羊協會、靖邊洋芋協會、定邊兔業協會、清澗紅棗協會、榆陽區海流灘村蔬菜協會等,這些群眾自愿組織起來新型科技、經濟組織,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新技術的試驗示范作用、科學技術推廣的“二傳手”作用、勞動致富的帶頭作用,一會帶四鄰、四鄰帶全鄉(村)。協會的作用使科學技術的普及、新技術的推廣擴散到一個村、一個鄉、甚至一個縣,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示范格局,為廣大農村脫貧致富起到了巨大的幅射帶動作用。四要加大科技信息平臺、科普宣傳畫廊、科技場館的建設力度。榆林科技館已列入全市“十一五”社會事業重大建設項目,建設規模、投資渠道、占地面積都已確定,去年10月30日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們要加大前期籌備進度,力爭今年前半年開工建設;有條件的縣也要把科技館建設或科普硬件配置擺上議事日程,配備必要的攝像、照相、傳真、電腦網絡設備以及科普車等交通工具;鄉村要加大“三個一”工程建設力度,力爭“十一五”期間在每個行政村建設一個科普宣傳欄、一個科普活動站、發展一名科普宣傳員。逐步形成能夠通達廣大農村的“科普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利用現代媒體開展農村科普工作、增強綜合服務功能。
  三、發揮科協優勢,強化具體措施,動員社會力量共同開展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涉及各行各業各個部門,它是社會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走群眾化、社會化、多樣化、經;穆纷印R⒁獍l揮科技、教育、宣傳、涉農部門和共、青、婦等群眾團體以及科普聯席會議制度的領導作用,共同制定科普規劃,加大科普入、建立科普保障體系、理順科普管理機制。
  當前應重點抓好五大科普工作體系的建設:
  一要抓好以縣級科協、城市學會、鄉鎮科普協會、村級科普小組為主的科普組織網絡體系的建設;
  二要抓好以“科技之春”、“學術金秋”、“科普宣傳周”、科技下鄉、科普趕集、科普網站、科普報刊、科普園地為主的科普宣傳體系的建設;
  三要抓好以農函大、農廣校、農村實用技術講師團、農民技校、基層黨員干部培訓陣地和科研單位為依托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體系的建設。做到系統化培訓、規范化管理,力求培訓效果,使受訓農民掌握1—2門農村實用技術,真正培養出一批“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四要抓好以各學會、農技協、科技工作者和農村科技致富能手、科技信息、咨詢服務為主的科普服務體系的建設。
  五要抓好以科普示范縣、科普示范鄉村、科普示范戶、科普示范基地、青少年科技競賽為主的科普示范體系的建設。我們要以貫徹落實全市科技科普大會精神為契機,盡快把這些網絡體系建立起來,各種力量才能在科技為農服務上聚焦,才能形成一個社會化“大合唱”局面,以擴大農村科普的受眾面,科普工作才能步入的經;鸵幏痘墓芾碥壍。(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71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