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建設現代化特色農業 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市政協委員、市農業局副局長 劉占和)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確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是對城鄉協調發展提出的具體要求。我們一定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切實加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力度,準確把握,努力抓好重點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一、發揮優勢建設現代特色農業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
去年在楊凌農高會舉辦的“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論壇”上時任市長李金柱提出了“礦產資源富市、特色農業富民”的思路,這是對榆林市情和資源優勢的客觀評判,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正確對策。利用我市光、熱、土資源豐富,物種多樣的農業資源優勢,開發出經濟價值高,相對效益好,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是當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使全市占總人口82?5%的291?7萬農民早日實現小康目標的重要途徑。對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失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是自然優勢。
從面積上看,全市有1646萬畝農耕地,農業人均占有耕地5?6畝,居全省第一,高出全國人均耕地面積4倍。特別是北部風沙灘區,地勢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合機械化耕作和現代化經營。從土地類型看,地形地貌多樣,土壤類型豐富,為多種特色農作物生長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條件,是雜糧、雜豆、雜果、薯類、紅棗、葡萄等作物優生區;從光熱資源看,榆林屬光熱高值區,年日照時數2593?5-2914?12小時,≥10℃積溫2847℃-4147?9℃,而且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光熱條件居全省第一、全國領先,非常有利于作物生長和營養積累,特色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
二是品質優勢。
我市有著悠久的雜糧、雜果生產歷史。經過長期的物競天擇和人工培育,孕育出了很多獨具特色、綠色保健、品質優良的地方名優特色農產品。大明綠豆以其粒大、色艷、發芽率高等特點被譽為“綠色珍珠”,享譽國內市外場;陜北小米色澤金黃,“汁如凝脂”,是現代消費市場不可或缺的名優食糧;榆林紅棗具有3000多年栽培歷史,以皮薄、肉厚、核小、味佳的特點聞名遐邇;陜北羊肉肉質細嫩、無膻味、品質好;陜北羊絨白潔細長,在國際市場上有“軟黃金”的美譽。另外還有三邊蕎麥、優質油料、鈣王海紅果等,都以獨特的品質被廣大消費者所喜愛。
三是規模優勢。
經過多年來的大力推動和持續發展,“草、羊、棗、薯”四大主導產業和以大明綠豆、谷子為主的小雜糧;以蓖麻、向日葵為主的油料;以酥梨、海紅果為主的小雜果;以辣椒、洋蔥為主的外向型蔬菜等18項特色產業規模日益壯大,面積、產量均居全省第一,特色產業規模覆蓋面達到80%,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90%。玉米種植面積150萬畝,平均單產466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0多公斤,2006年被省農業廳授予“地膜玉米推廣大市”稱號;馬鈴薯面積、產量分別占到全省的52%和55%;玉米制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省的80%和85%;紅棗面積160萬畝,年產值達1?3億元;以小米、綠豆為主的小雜糧,面積達到320萬畝,總產超過25萬噸,年出口1-3?5萬噸,創匯1000多萬美元。
四是市場優勢。
靠品質優勢和產業化拉動,我市特色農產品市場知名度越來越高,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市場占有份額越來越大。以“四妹子”、“三哥哥”、“五谷園”等為主的一批知名品牌小雜糧正在逐步發展壯大并暢銷全國;以清澗“巨鷹”、“人和仙”和佳縣“東方紅”為品牌的紅棗產業,產品份額占國內市場20%;橫山“大明綠豆”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各國,在日本綠豆市場占有27%的份額;“三邊蕎麥”、“榆林紅小豆”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深受消費者歡迎,2006年起我市雜豆又獲得歐盟市場準入許可。
五是生態優勢。
我市屬高海拔地區,而且大部分為旱坡地,相對于平原區而言,化學要素投入較少。同時因水蝕、風蝕的存在,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難以聚集;另外我市氣溫較低,冬季寒冷,病蟲害危害較輕農藥用量不大;此外多數農田都遠離工礦區,無工業污染。農業生產基本具有藍天、綠水、凈土、清新空氣的良好條件,具備生產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優勢。目前全市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面積已達80萬畝。
六是技術優勢。
以小雜糧為主的特色農業是我市的傳統產業,廣大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農技推廣部門更是在科技創新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初步研發出了適應不同區域的生產技術模式——以丘陵溝壑區為主的旱作農業區走出了一條優良品種、地膜覆蓋、配方施肥、集雨節灌的旱作農業技術路線;以北部風沙灘區為主的灘水地農業區,形成了以間作套種、立體栽培、設施農業為特征的高效農業發展模式,使我市特色農作物的栽培管理技術日益提高和完善。
七是增產潛力優勢。
長久以來,我市農業的增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的發展速度。2007年我們在靖邊、榆陽選擇了三塊農田開展玉米超高產試驗,一舉獲得了百畝以上集中連片畝產1100公斤的全國玉米單產最高紀錄;靖邊縣高海則村570畝布爾班克商品薯標準化生產基地畝產達到4768?5公斤,超過世界馬鈴薯生產先進國家平均水平。
這些事例充分說明了我市農業增產潛力巨大,發展特色農業大有可為。?此外,我市近年來工業發展迅速,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755億元,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同時財政收入增長迅速,2007年財政收入達158億元,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財政支持能力;另外市、縣、鄉三級334個。農業科技推廣、教學、科研機構、3385名農業科技人員,農業技術力量雄厚,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技術支撐條件。
因此,我們要加大特色農業的開發力度,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和產品優勢,堅持“礦產資源富市、特色農業富民”的總體思路,把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作為發展榆林產業、統籌城鄉發展的切入點和主抓手,放在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有兩條腿走路,力爭實現兩個輪子一起轉,使工、農業協同發展、相互促動,有效推進榆林城鄉經濟社會共同繁榮、全面發展。
二、我市特色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榆林特色農業發展已經有了初步的規模,具備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基礎。目前表現突出的有以下八類。
1、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300萬畝,總產鮮薯300萬噸,占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3,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2、玉米:全市種植面積160萬畝,總產近60萬噸,占糧食總產的40%以上,是全市第一大宗糧食作物。
3、小雜糧:榆林種植小雜糧歷史悠久,目前有谷子、糜子、綠豆等小雜糧16類,130多個品種,常年種植面積320萬畝,總產26萬噸。
4、瓜菜:全市瓜菜種植面積36萬畝,總產65萬噸,總產值57億元。
5、油料:全市油料播種面積62?5萬畝,總產近5萬噸,其中向日葵、胡麻、蓖麻面積居全省之首。
6、玉米制種:榆林是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制種面積近10萬畝,所生產的4萬多噸種子遠銷全國20多個省區。
7、小雜果:全市現有酥梨、桃、杏、李子、玉皇等小雜果25萬畝,總產近10萬噸。
8、黃芪:全市種面積10萬畝,年收獲面積3萬畝,年均總產值7500萬元。
當前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一些地方對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有的地方政府只注重地下資源,忽視地上資源,看不到當地特色農業的優勢所在,只顧開發礦產資源忽視特色農業發展,出現了重工輕農的傾向。有的地方抓農業也只是用傳統的一般方法和措施來抓,成效不明顯。整體上從政府層面還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扶持,缺乏輿論宣傳,信息服務和具體政策措施。
二是產業化發展水平低,加工滯后,增值能力弱。主要是缺乏規模大、開拓市場、組織生產、綜合服務能力強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現有龍頭企業整體上技術含量低,產品競爭力弱,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經過精深加工,價值可以增加幾倍甚至幾十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都在3:1左右。美國為5:1,而我國僅為0?5:1,我市就更低。
現在我市許多特色農產品多是以原產品的形式出售,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產業鏈未能有效延伸。經過加工的產品也僅是初加工、粗加工,增值有限,農民種、養效益低。
三是品牌意識不強,產品市場影響力不大。任何產品要走進市場,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有自己的品牌,沒有品牌就沒有競爭力。榆林是農業大市,但不是農業強市,大而不強的核心是有產品少品牌;有品牌缺名牌。目前我市許多特色農產品既無商標又無品牌。由于沒有自己的品牌,一些特色農產品被外地客商收購后換上各自的包裝出售。一些有品牌的產品,其市場影響力也很小,人們普遍對榆林特色農產品了解不足,消費導向作用不強。
四是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目前全市農村信息服務遠不能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不能有效、及時、快速地將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化服務組織以及農戶有機地聯結起來,不能通過信息來指導、組織生產、流通、加工和銷售等關鍵環節,存在著生產與市場相脫節等問題,特色農業生產仍處于無序狀態。
三、加快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要進一步提高對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重要性的認識。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不僅需要獨特的自然資源,更需要一定的資金、技術、市場信息等一系列生產條件。
因此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必須進一步提高我市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及全社會對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重要性的認識,要制定一系列相關的優惠政策,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同時要鼓勵城市資金向農村流動,流通資金向生產流動,鼓勵社會投入,吸引外資投入,形成全社會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強烈意識;要以“一村一品”為抓手,按照“規劃布局區域化、經營機制產業化、
生產基地標準化和優質產品品牌化”的總體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的,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發展機制,提高發展質量,拓展發展空間,為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發展條件。
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快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
榆林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優勢比較突出,完全具備規;a、產業化經營的條件。但發展什么產業、如何發展?必須要組織專家根據我市自然資源優勢對適宜發展的各類特色農業進行科學論證,在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我市的特色產業、區域布局和發展規劃;要根據市場發展情況制定出重點發展的產品、后續發展產品和長期發展產品規劃,然后按照規劃分步實施。
當前要努力提高馬鈴薯、小雜糧、紅棗等主要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盡快將我市農業資源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3、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特色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近年來,榆林財政收入增長迅速,完全具備支持發展特色農業的能力,因此建議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特色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首先要建立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財政支持“三農”的增長幅度不低于財政收入增長的幅度。其次要建立財政支農資金引導示范機制。要把市場配置資源和財政支持多種手
段有機結合,通過財政投入的示范引導作用,建立起工業反哺農業、社會資金向農業農村投入機制,形成多元化投資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的新格局。第三是整合財政資源,要形成分類科學、分工明確、管理規范、運轉有序的資金使用管理機制,不斷提高政府支持保護“三農”的能力和效率。還要通過項目,實現農業資金的整合。集中力量,整合財力、物力,采取中、省、市、縣各項投資捆綁使用的辦法,力爭每年投入足夠的資金來保障支持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
4、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努力增加特色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實質是質量的競爭,是科技含量的競爭,因此我市的特色農產品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就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來不斷提高其品質。要堅持科技創新,不斷增加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我們要積極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教學科研單位建立起密切的科研協作關系,共同研究開發我市特色農業的新
品種、新技術,特色農產品的加工新工藝,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精”。
5、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增強特色農業的發展后勁,F代農業的發展必須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要改變目前靠單家獨戶生產,以出售原產品為主的經營方式。首先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根據農民生產經營農產品的不同種類,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合作組織為農民提供相應的服務,解決農民單家個戶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要積極營造有利于農民
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政策環境,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凝聚力和經濟實力,使其真正發揮應有的產業化推動作用。其次要扶持壯大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特色農產品只有通過龍頭企業加工才能增值,特色農產品基地只有龍頭企業參與建設才能保證農民的可靠收益。要建立“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配套服務的功能作用。同時要加大扶持龍頭企業的力度,給龍頭企業在法律范圍內最優惠的政策待遇,使龍頭企業盡快做大做強,從而有效促進特色農業的健康發展。
6、以市場為依托,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
品牌是市場競爭的產物,是區別競爭對手的有力武器,也是消費者識別產品的手段,體現著競爭的優勢。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要以品牌建設為重點,通過標準化生產來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再用優質的產品打響品牌,做大品牌。當前要盡快做好我市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制定,通過標準的制定來規范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要突出重點、加大宣傳有效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全力打造榆林雜糧、榆林薯業、榆林雜果、大漠蔬菜、子洲黃芪等
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登記工作;要健全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有效促進我市特色農業的健康穩步發展。(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