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關于佳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的調查
(市政協委員、佳縣政協副主席 董慧英)佳縣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以來,各項工作穩定推進,成效明顯,但由農村經濟薄,造血功能差,積累的“三農”問題深重,面臨著許多制約因素和新課題,突出體現在:
(一)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我縣所處位置偏僻落后,工業剛剛起步,財政拮據,所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基本不俱備。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普遍偏低,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據改變;鄉村道路,特別是通村入戶路,由于地質復雜,工程量大,建設任務艱巨;醫療、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還普遍滯后。要改變這種落后面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除國家重點項目投資外,我縣難以為新農村建設投入所需資金,由于縣級財政緊張,配套資金非常困難,導致部分項目不能及時上馬。大多數村沒有集體經濟,部分村債務沉重,要建設、要發展困難重重。特別是不少國家項目投入建設的農村住房,由于農民無力配套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入住率很低,資金不足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瓶頸因素。
(二)發展不平衡,整體推進力度不夠。
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差距大,有的鄉鎮鋪開的面大一些,有的工作只做了“點”上,而沒有發展到“面上”,“點面結合”工作虛化。有的村工作積極主動,工作有聲有色,有的村被動應付,工作冷冷清清。雖然我縣新農村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機制,但幫扶單位深入到示范村指導工作的積極性不高,主動為示范村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服務的熱情不夠?h鄉對新農村建設的綜合規劃科學性不高,導致試點沒有達到預期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新農村建設支撐力不強。 我縣雖然紅棗產業已初具規模,但正常年份加工率僅占到20%,多數紅棗仍以自然棗外銷,尚未形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仍然存在品種少,加工生產規模小,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和增加值太低,目前紅棗產業局限干制品粗加工,科技含量低,抵御風險能力差。今年佳縣遭受了60年不遇的秋澇災害,全縣紅棗基本絕收,棗農經濟收入無法保障。畜牧業及其它農產業也同樣缺乏龍頭企業,農村信息閉塞,缺乏市場預測能力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大多賠賺靠運氣,無強勁競爭實力和持續發展后勁。農產品加工企業多數規模小、設備簡陋、加工工藝落后,主要以手工業操作為主,大多屬于簡單模仿,缺乏品牌戰略,市場營銷力度小。比如陳家焉村,是手工掛面加工“一村一品”示范村,90%的農戶從事手工掛面加工,市場前景非常好,戶均年產1萬斤,創收1萬元,全村年產值100多萬元,但僅限于家庭作坊,不注重包裝、注冊商標,無品牌意識,只向外低價出售散裝掛面,附加值太低。
(四)農民的主體地位不突出,農村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主體,鄉村干部是關鍵,服務是保障。全縣農民的普遍文化素質太低,有一技之長的人太少,受過各種技術培訓、有多種專長的人更少,種地粗放經營,打工賣苦力,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觀念守舊,影響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影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許多基層干部和群眾存在畏難情緒、等靠要思想,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政府要拿一大筆錢,對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出資出力不積極,建設的主體被曲解。另外,農民外出務工情況較為普遍,有一定能力和一技之長的青壯勞力長期在外,老弱病殘和婦女留守現狀嚴重,再加上農村學校布點調整后,好多適齡兒童不能就近上學,花了很大力氣修的漂亮學校成為擺設,好大一批家長帶著孩子進入城鎮租房供養孩子上學,農村人口流動性很大出現不少空殼村,無力進行新農村建設。部分村兩委班子戰斗力偏弱,起不到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作用。在農技服務方面,我縣的科技服務機構癱瘓,科技隊伍一方面總量不足,另一方面年齡、技術老化,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鄉村兩級技術咨詢、物資服務遠不能滿足需要,縣級科技部門條塊分割,許多行業協會,由于缺少有效的指導和活動經費,很少開展活動,有的形同虛設。
(五)機制不完善,難以形成合力。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應當充分發揮各部門、各階層的積極性,在社會上形成強大聲勢。我縣成立了領導小組并設立了辦公室,基本做到有人抓、有人辦事,但設置方式與新
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相比不太適應。建設新農村機構為臨時機構,所用人員為部門臨時抽調,不利于工作的長期開展,不利于工作人員的培養和管理,同時,缺乏統籌調度和綜合協調的機制。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新農村辦,但人員都不是專職,無法集中精力辦事,容易造成上下信息不靈,不便及時解決問題。特別是在支農資金集中管理使用方面,計劃、扶貧、民政、教育、水利、農業、交通等單位部門各管一塊經費,缺乏統一調度和綜合使用,存在“撒胡椒粉”現象,有些經費只能?顚S茫嬖谟许椖繜o資金,有資金無項目的現象。使支農資金不能很好地集中捆邦使
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考核措施,鞏固和擴大創建成果的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幾點建議
(一)落實長效機制,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
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政府的指導和管理工作量大,未啟動村也要超前做好相應工作的實際,可將縣鄉兩級新農辦確定為常設機構,給予相應的行政級別和人員編制,以利于更好的指導和組織新農村建設。要加大對班子成員的系統培訓,提高素質,增強能力。新農辦每年應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各有關單位都要按照建設方案開展服務工作。建立健全新農村建設資金長效投入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多方投入,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整合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集中在新農辦申報建設項目,新農辦統籌制定安排方案后,再報有關職能部門審批。制定試點工作方案,投入切塊資金,扶貧、水利、農業、教育、衛生、公路、廣電等專項資金向項目區傾斜,使支農資金發揮最大的整合效益。要把“取肘主導、部門聯動、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新農村建設推進機制落到實處,建立獎懲制度:把包村工作與部門、單位評先樹優結合起來,實行村干部報酬與新農村建設績效掛鉤;實行事業單位和鄉鎮干部下派到村委會任職,形成上下聯動,人人參與的局面。縣直各部門要切實擔負起幫扶職責,轉變作風,務實創新,齊抓共管,各建其功。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生產發展。
一是進一步開展以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利化程度,增強土地產出率。同時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有序推進土地經營權合理流轉,解決當前農村部分外出務工家庭“土地拋荒”、“胡種胡收”、“廣種薄收”的現象,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要依托科技進步,強化科技推廣。緊扣認證標準和市場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突出特色,分類指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擴大認證數量,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三是要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讓基地建設發揮出更好效益。要轉變重基地輕加工的思想,把工作重心放在招商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及延長產業鏈上,在不斷擴大和完善農業標準化基地的同時,大力培育加工型龍頭企業。要發揮產業協會功能,引導建立企業帶基地連農戶的經營方式,實現企業與基地、企業與協會、企業與農民、市場與協會的緊密結合,提高農民抵御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四是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品牌意識,打造精品,以品牌占領市場,擴大我縣名優農產品的知名度,開拓全縣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新天地。
(三)大力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性。
農民群眾的認識能力、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決定了其主體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發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農民。一是要整合教育資源,加強農民培訓。將現有的職高、農廣校、科技推廣部門等專門機構進行資源整合,統一管理,有效運行,并把教學點前移,采取固定式與流動式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利用農村成人技校、文化活動室等培訓陣地開展培訓,有效組織廣大農民群眾開展學科學、用科學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二是要推行產業育人。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發展,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農
業科技培訓和就業培訓,培養和造就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知識技能型專業化的農村能工巧匠隊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產品營銷隊伍,把農民技能素質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三是要把文明村建設抓真抓實,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要完善并執行好農村十星級文明戶創評制度,堅持不懈地對農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倡導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引導廣大農民遵紀守法,破除陋習,在農村形成誠信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風尚。在社會化服務方面,縣鄉科技部門應整合力量,將服務窗口前移,滿足農民群眾科技的需求。要以一定數量大專以上畢業生充實基層,加強鄉村科技力量。
(四)努力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和政績觀,
以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第一要務,把增進最廣大群眾的物質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合理分布教育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鞏固農村醫療體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五)進一步推進項目帶動戰略的實施。
加大項目資金申報,多種方式拓寬籌資渠道,確保農業基礎設施、主導產業開發及文化設施建設得到強有力的扶持。加強和完善鄉村項目庫建設工作及項目管理工作,進一步增強項目儲備工作,隨時完善儲備項目,使項目能及時申報。嚴把項目招標關,加強行業和社會對項目實施的監督,確保工程質量和有限資金效益最大化。同時要做好飲水安全、鄉村道路建設養護等項目實施后的完善和管理工作。
(六)加強村級班子建設。
調整那些不適應形勢要求、缺乏進取精神的班子成員,著重從帶頭創辦企業的能人、依靠科技致富的能人、發展新型產業的能人、從事商貿流通的能人中選拔村干部。縣鄉應加強對村級班子成員的培訓,使村級班子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帶領群眾開展新農村建設。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陽光村務”工作機制,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
(七)科學規劃,積極引導,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
著眼當前,立足長遠,科學制定和完善新農村建設規劃。探索實行大行政村建設新農村機制,切合實際合并部分不宜建新農村的行政村、小行政村、立地條件太差的行政村,整合村級資源,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通過因地制宜、分步實施、試點示范,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901